生死存亡的焦點
隨著陶土和銅、鐵金屬的發明,部落社群的建立,以物易物交易盛行,包裝的功能更進一步考慮到貨品的保護與運輸的方便性。貨幣的發明後,商品流通擴大,跨區交易頻繁,為求交易的誠信和保障生產者的權益,商標紛紛被烙印於產品上;為促進行銷與提供必要的產品說明、指示,標示與商標的概念更進一步的被應用到包裝上。隨著競爭的加劇,媒體的普及化,通路的多元化,包裝除了原有的保護、儲存、運輸等功能外更著重溝通的效益,強調品牌商品在陳列架上的影響力與能見度。商品包裝成為製造商在陳列架上最後三秒鐘與最後三英呎命運抉擇的焦點。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研究顯示:大多數人在賣場的消費行為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屬於衝動或臨時起意的;將近70%的「買」或「不買」決策是在貨架前5至10秒鐘內定奪的。研究調查又指出:漫步在貨架通道上的消費者,習於將目光投注於品類區塊的中央,很少會掃描同一區塊內所有的商品;專注於與視線同高或稍低的商品,其目光所接觸的往往僅是該品類中的三分之一。商品包裝若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有效的傳達出產品特性、品牌價值,吸引消費者注目,引起共鳴,有一半以上的機會會在這場採購淘汰賽中落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