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如何複製iPhone奇蹟 (三)

商品具有的特色與賣點 -
iPhone結合iPod、電腦、照像與手機功能,擁有200多項技術專利。以3.5吋觸控螢幕取代傳統鍵盤操作,內建Mac OS X作業系統、Safari網路瀏覽器、Google Map 與Yahoo eMail。在蘋果公司一貫的易學易用,強調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三步到位」的設計理念(design concepts),歡迎他人在Safari平台下開發Web2.0應用軟體,iPhone創造全新的商品品類(category),成為新世紀移動通訊設備的時尚典範。

巧妙運用廣告來推波助瀾 -
從AC Nielsen針對日常包裝商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上市時的媒體支出、網路風潮與產品銷售量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媒體預算與網路風潮有絕對的關係;廣告促銷愈綿密,網路風潮也愈飆漲。Apple於2月25日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黃金時段,推出主題名為「Hello!」的第一支iPhone廣告,剪輯30位電影巨星對著電話機說出「哈囉」的畫面,昭告天下消費者iPhone即將於如期於6月與消費者見面「Hello …. Coming in June」。接著在6月3日到6月21日間,密集播出5支廣告,不斷陳述iPhone各項先進功能與創新設計,告訴消費者iPhones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及如何使用;背景音樂採用Orba Squara的「Perfect Timing(This Morning)」,勾起消費者在內心埋藏已久的渴望。

史上最佳行銷案例
據市場調查公司的估計,蘋果公司約花費一億美元於iPhone的上市行銷,約僅微軟用於Window 95費用的一半,但媒體風潮更勝過Window 95,堪稱為史上最成功的行銷案例。

掌握社會脈動,契合市場的需求,在既有的品牌和產品優勢條件之下,妥善應用公關、廣告、媒體與產品發表策略,巧譬善導,譽滿天下,iPhone式的行銷奇蹟是可以複製的。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如何複製iPhone奇蹟 (二)

因勢利導 複製奇蹟
市場研究專家指出,創造類似iPhone的奇蹟並非可遇不可求,只要品牌在市場上享有相當的知名度,擁有卓越的口碑與銷售實績,輔以優質的商品設計和產品品質,加上廣告、公關和行銷活動的緊密配合,無庸置疑,iPhone風潮是可以被複製的。分析iPhone行銷的成功,可歸因於以下重點:

培養一批忠誠的蘋果迷 -
蘋果公司從早期銷售的Macintosh電腦、iMac、iTune、iPod等到最近的iPhone手機,產品設計秉持簡約脫俗、容易操作的理念,深深贏得專業人士與一般消費者的喜愛,歷經30年累積培養出一批忠誠的蘋果迷。每當Steve Jobs踏上舊金山MacWorld的舞台或科技論壇,向大眾發表新產品或新科技時,立刻引起各地蘋果迷的騷動和同業的關注。在華爾街分析師與主流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網路部落客的二手傳播,全球市場隨之翻騰。

營造神秘氛圍引起話題 -
2005年9月7日Apple與Motorola合作推出iTune相容的rokr E1手機時,市場觀察家隨即解讀:Apple應不甘退居幕後,將推出自己專屬的商品來搶佔手機市場。自此與Apple手機相關的消息廣為傳播,不論是官方或非官方、正面或負面訊息,層出不窮,吸引媒體與消費者的刮目相看。

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 大會,iPhone終於退去神秘面紗,直接與世人見面。在Steve Jobs親臨主導之下,除少數的貴賓外,大多數的人無緣親身目睹iPhone廬山真面目,只能從二手傳播的簡報、媒體新聞中來觀摩iPhone的演出。Steve Jobs活靈活現,唱做俱佳的產品功能介紹,讓蘋果迷、媒體記者更是望穿秋水,競相先嘗為快。產品未上市銷售,媒體、網路已做足免費廣告,把iPhone的神秘感與消費者的期盼拉至最高點。




Apple 紐約旗艦店門外等著搶購iPhone手機的排隊人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Apple這次跳脫過去產品保密到家,直到上市前才對外公開的銷售模式,類似Window 95上市的策略,提早讓iPhone於上市前半年對外公開,一點一滴的逐步釋出產品訊息;Steve Jobs除了展現對自己產品設計的高度信心,更希望借助媒體大眾來炒熱iPhone的產品魅力,喚起合作夥伴儘早進入戰鬥位置。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如何複製iPhone奇蹟 (一)

商品上市行銷活動的良窳,攸關產品後續銷售表現的成敗。若產品設計、製造、公關和廣告行銷等關鍵過程能被有效的規劃與掌控,新品上市活動可成為媒體不斷追蹤報導的熱門話題。有效提升產品和品牌的知名度,激起消費者購買的興趣,對銷售業績可獲得事半功倍的宏效。反之,上市行銷出師未捷,欠缺一鼓作氣贏得消費者與媒體的注目,產品可能提前出局,宣告失敗。

轟動造勢 行銷奇蹟
2007年6月29日Apple iPhone在美國市場上市熱銷;同年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最後一集『哈利波特 - 致命聖人(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在全球造成瘋狂排隊搶購,皆是商品成功上市的典範。iPhone手機風潮(buzz)從產品上市前的轟動到上市後暢銷,話題不斷,是專業人士公認史上最成功的新產品上市行銷傑作。

公開上市前數小時,Apple與AT&T各銷售據點門外,排隊人潮,綿延不絕,讓人印象深刻;販夫走卒或仕紳名流無不加入排隊行列,以擁有iPhone手機為榮。商品行銷業者在讚嘆之餘,莫不爭相探討「 iPhone是如何做到的?」,思索是否能成功複製iPhone上市的奇蹟?讓其它的新商品也能一炮而紅,上市暢銷。




創造iPhone奇蹟的主角:Steve Jobs 與 iPhone, 圖片來源:Apple 網站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商品包裝與品牌行銷的新趨勢 (三)

雙向溝通 帶動買氣
知覺研究服務公司(Perception Research Service)的專家指出:優質的品牌包裝較單純的廣告促銷更能被消費者所記憶。實務的研究調查證明:消費者在大賣場內走馬看花,幾乎用不到一秒的時間浮光掠影式的掃描貨架,其掃描順序依序為包裝色彩、外觀造形、標示及符號等。

包裝若輔以聲色將更能達到溝通、促銷的效果。包裝設計專家正思索將微晶片與小型麥克風結合,當消費者靠近商品時能對他們發出問候聲或視覺訊號,商品自貨架被取下時,會發出類似「洋竽片」配「冰涼啤酒」是夏日消暑樂活的建議,以達到商品交互促銷的目的。未來的賣場貨架,所陳列的商品各領風騷,會對過往的消費者打招呼,聲光電磁取代以往靜態的展示,熱鬧的氣氛帶動銷售量的上升。

品牌諮詢專家、企業的統計數據及獨立調查研究顯示:就每一單位成本而言,一個能清楚明確傳達品牌信息的包裝,其投資報酬率遠高於廣告;一個成功的品牌包裝可抵三個廣告和八個促銷活動。華人企業家及行銷專業經理,亦可參考前述案例,洞燭機先,掌握未來競爭的趨勢。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商品包裝與品牌行銷的新趨勢 (二)

爭奇鬪艷 招來商機
商品供應商莫不悉心著手於產品的包裝設計,爭奇鬪艷,藉以脫穎而出;思索如何應用科技、色彩、外觀造型、圖像和logo等溝通工具的結合,將產品特性(feature)、企業的價值簡明有效地傳遞給消費者,讓品牌包娤在賣場第一線,扮演品牌溝通大使,針對顧客傳達商品與品牌獨特的體驗,招徠長期的商機,溢增品牌應有的價值。

科技應用 別出心裁
Unilever的北美的Suave品牌洗髮精,25年來第一次改變包裝外型;旗下的Axe沐浴乳也大膽採用類似電動玩具搖桿的新包裝,提升產品的新鮮感,獲取吸引消費的青睞。

Coors Light啤酒的標籤貼紙採用溫度感應材料,當啤酒冰冷到適當的溫度後,標籤上的山會變成藍色。

Huggie的Henry the Hippo洗手乳,裝置一個可以閃爍20秒的LED燈光,提醒小朋友沖洗小手需要的時間。

包裝水業者將平庸的瓶身重新設計,賦予高質感的變裝。如Evian礦泉水的「Palace bottle」擁有類似天鵝頸般之瓶身的高雅線條,輔以銀色小托盤更能彰顯商品奢華高貴的風采,暢銷於高級餐廳和飯店。



結合科技、聲色、美觀的包裝範例,圖片來源:紐約時報網站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商品包裝與品牌行銷的新趨勢 (一)

在多元化的通路和媒體競爭環境裡,單調的媒體廣告不足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品牌行銷業者陸續將焦點轉移到產品的包裝設計上,祈求有效反應時尚,促進行銷,奠定品牌的形象。2007年8月10日紐約時報報導:品牌行銷業者為了捕捉消費者瞬間的注意力,紛紛調整商品包裝設計的概念與策略,將包裝換妝的週期從過去平均7-10年縮短為每兩年或更短;包裝材料更為多元,大膽嘗試新科技,形狀設計跳脫傳統非圓即方的刻板形象。過去百年飲料瓶罐包裝設計僅變動10次的Pepsi,打破「one size fits all」的格局;旗下的Mountain Dew品牌飲料,計劃自今年5月至10月變妝12次,每隔幾週就推出新的包裝設計,以迎合不同消費族群喜新厭舊的需求。


Mountain Dew瓶裝飲料的各種不同新面貌,圖片來源:紐約時報網站


決定在貨架上的命運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研究顯示:大多數人在賣場的消費行為是不按牌理出牌的,甚至是衝動或臨時起意的;將近70%的「買」或「不買」的關鍵決策是在貨架前5至10秒鐘內定奪的。商品包裝若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有效的傳達產品獨樹一格的特性和品牌價值,令人刮目想看,爭相採購,有一半以上會在賣場淘汰賽中遭到挫敗的命運。

包裝除了呈顯品牌魅力,承擔基本的儲存、保護、運送和方便取用的功能外,也是商品在陳列架上最後三秒鐘與最後三英呎,中選與否的命運化妝師和品牌對市場溝通的媒介。透過科技的應用,未來的包裝商品,不僅能對路過貨架通道的消費者問好、指導小朋友如何正確沖洗雙手、告訴消費者「地瓜」配「稀飯」是健康養生的組合,是促使消費者掏錢購物,扮演最後臨門一腳的功臣。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UGC現身說法 (三)

公眾參與 慰為風氣
網路便捷化與資訊透明化,藉助Web 2.0與寬頻網路數位科技,任何小市民只要有心和一些創意,就可成為自由創作家兼出版家。每一位消費者或個人都能輕易將其創作內容張貼於公眾網站,如:YouTube、Flickr、Wikipedia等,或公佈於私人部落格(blogs),或播客(podcasts)來與公眾分享;加入網路社群如MySpace與Facebook評論時事,發表個人生活點滴、軼事新聞;參與企業新商品的開發或行銷活動,投入小型的社區改造或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個人創作內容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無遠弗屆,因此,美國時代雜誌將2006年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的殊榮頒給「妳」;AdAge雜誌選出「消費者」為年度廣告代理商。




「你」成為2006年的年度風雲人物,圖片來源:Time Magazine

使用者創作的內容深受各階層消費者的喜愛,Deloitte在一項針對網路上2,200位消費者的媒體消費(Media Consumption)調查中發現:消費者所創作的廣告內容受到51%的美國消費者所喜愛;UGC不再是25歲以下年輕人的專利,嬰兒潮世代(1946 - 1964)及年長者(1945 - 1931)也積極參與此項活動。

熱情響應 顛覆傳統
麥迪遜大道上的主流廣告代理商,雖然對消費者創作的廣告內容仍採取被動、觀望的態度,但前衛行銷業者卻已捷足先登、熱情擁抱。風氣形成,業者陸續投入,網路上將會有更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創作出現。在推出人人都有機會參加的UGC行銷活動時,應注意下列要點:


  • 要有一套UGC策略與緊急應變計畫。策略應與企業目標結合,並有明確的評量指標。邀請消費者參與如同將品牌發言權交給他,沒有策略與應對方案,將手忙腳亂,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 平素言行應與品牌DNA、價值一致。Chevy Tahoe在創作者眼中成為破壞草原、地球資源的殺手;希拉蕊的競選歌曲網友推薦「Cold as Ice,冷若冰霜」。

  • 公開透明,忠實呈現消費者的聲音。現身說法,但遊戲規則簡明扼要,避免不必要的限制,讓參與者的盡情發揮;真實呈現正反觀點,好壞全收,客觀公正,杜絕無端是非。

  • 鼓勵分享轉載。讓消費者能輕易投票表達聲音,將入圍作品轉載分享。

  • 乘勝追擊,厚植品牌價值。將活動轉化為品牌建設平台,留住參與者的熱情,成就品牌權益(brand equity)。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UGC現身說法 (二)

廣告效果 大放異彩
廣告效果超乎Doritos所預定的目標,可謂大放異彩,獲得專業廣告雜誌Advertising Age與一般觀眾的佳評。超級盃隔天上網點閱「Checkout Girl」這支廣告片就達85萬次,成功的征服挑剔多變的目標消費群。整個活動創造出10億次的曝光數(impression),約值3,600萬美元的廣告花費。

一舉成名天下知,多家業者或政治人物爭相研議類似的活動來博取消費者的目光,贏取選民的熱情。知名的例子就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公開邀請選民為其2008年總統競選挑選競選主題曲;高爾在全球五大洲的「Live Earth」音樂會後,贊助「Create an Ad」的廣告競賽,歡迎民眾為一系列的電視和網路廣告投稿創作,以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保護地球的意識;台灣知名的能量飲料品牌「蠻牛」也推出UGC創意廣告比賽,藉以發揮其詼諧有趣、草根性十足的品牌個性。



希拉蕊訴請選民來挑選競選主題曲,圖片來源:希拉蕊官方網站


Doritos在名為「Crash the Super Bowl」廣告競賽中,大膽採用消費者的新穎創意,邀請他們對16–24歲目標客戶群提出創意文案,以便在索價不菲(每30秒值260萬美金)的超級盃廣告中播放。這個活動所帶動出來的影響力,激發潛藏在年輕人消費者心坎裡的創意DNA與熱情,紛紛投稿響應。從1,000多個提案中,票選出5個最優候選者,最後再從中挑出「Live the Flavor」與「Checkout Girl」在超級盃中播出。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UGC現身說法 (一)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是使用者所創作的內容,或稱作消費者製作的媒體(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GM)節目。這術語廣泛流行於媒體、傳播界,以區分傳統專業人士(如作家、出版家、新聞專業人員、廣播人士和傳播公司)所播出的節目內容;2005年UGC跨出媒體傳播圈,成為網路流行媒體的通用詞彙。使用者所創作的內容包含數位影音、部落格、播客、手機圖相和網路百科(wikis)等。

開啟行銷的新風貌
2007年2月美國第41屆超級杯「Super Bowl XLI」足球決賽中,由Doritos、GM–Chevrolet、NFL等使用者所創作的廣告,在媒體不斷的追蹤報導,網路下載與使用者熱烈分享散播的推波助瀾之下,將消費者創作內容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全球轟動,贏得行銷業者與廣告代理商的共鳴,開啟廣告結合UGC(user-generated content)行銷的新風貌。



「Check out Girl」是UGC結合廣告的經典創作,圖片來源:Doritos網站

Doritos在名為「Crash the Super Bowl」廣告競賽中,大膽採用消費者的新穎創意,邀請他們對16–24歲目標客戶群提出創意文案,以便在索價不菲(每30秒值260萬美金)的超級盃廣告中播放。這個活動所帶動出來的影響力,激發潛藏在年輕人消費者心坎裡的創意DNA與熱情,紛紛投稿響應。從1,000多個提案中,票選出5個最優候選者,最後再從中挑出「Live the Flavor」與「Checkout Girl」在超級盃中播出。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Prius品牌致勝的秘訣 (三)

贊助環保 名人代言
贊助Environmental Media Award(EMA獎勵促進環境保護的電影或電視影集),吸引名流士紳的青睞。好萊塢巨星如Cameron Diaz 、Gwyneth Paltrow,、Ted Danson,、Leonardo DiCaprio,、Jeff Goldblum,、Billy Crystal及 Harrison Ford等以身作則支持綠色永續經營,各自擁有一部Prius。當Harrison Ford捨棄昂貴、耗油量大的奢華名車,開著新購的Prius小車踏上紅地毯,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時,鎂光燈照耀下的不僅是明星的風采與愛護地球的美名,更是Prius的品牌形象。透過電視的即時全球轉播,媒體的持續追蹤報導,Prius的知名度迅速傳播各地。



第二代Prius(2004 – 目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品牌定位 乘勝追擊
跨過上市的鴻溝後,在售價不變的原則下,Toyota於2004年推出第二代Prius。針對美國市場的消費文化,新一代的Prius乘坐空間比上一代寬敞。除了維繫先前的基調外,行銷目標瞄準early majority,重點強調更大的車廂空間,省油性與操控性。

第三代的Prius車Toyota預計於2009年上市,乘坐空間將比第二代寬敞,相對的將會比較耗油;除此,Toyota也計畫推出純hybrid的第二品牌,強化Prius的競爭力,相關細節尚未對外公開。

品牌定位是指品牌採取獨特的定位,使其在目標市場上能有效地區隔競爭對手而獲得消費者的青睞。Prius品牌定位的成功,全賴品牌經理靈活應用行銷組合(marketing mix)內的各項要素。(參閱下圖所示的行銷過程)


消費者接受新科技產品上市行銷的模式由Geoffrey A. Moore於1991年提出,
Crossing the Chasm概念對日後高科技產品行銷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
圖片來源:IC Pod, Law of Simplicity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Prius品牌致勝的秘訣 (二)

上市前的市場調查
Toyota行銷團隊謹守高科技產品行銷的原則,集中資源,鎖定有創新思維、勇於嘗試新科技的消費族群(innovator和early adopters);新科技產品只要贏得這一族群的認同,便可輕易跨過新產品上市的鴻溝,迅速建立起產品知名度與市場接受度。

上市前,Prius透過網路將相關產品資訊與hybrid科技介紹給鎖定的消費族群,利用問卷與焦點團體(focus group)訪談,瞭解潛在消費者對Prius各項功能的看法,調查發現他們重視新科技,願意用合理價位來購買具有操控性、舒適性、優良品質與安全性等產品特質的hybrid汽車。

有效的體驗行銷
上市後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等廣告通路與專屬網站,不斷說明Toyota公司綠色永續經營的策略及對抗全球暖化、保護地球資源的承諾;針對有興趣的潛在車主送出內含產品簡介的電子型錄(video clip);教育大眾認識hybrid科技,介紹Prius汽車符合環保規範的各項先進設計及每加侖汽油市區可跑60英哩、高速公路跑51英哩的省油性。

編列預算協助全美900多家經銷商對來店造訪的潛在車主,教育與溝通hybrid科技及Prius的各項特色,安排租車體驗活動,讓他們有一整天的時間來深入體驗Prius車的各項特色,親身領會Prius的省油性。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Prius品牌致勝的秘訣 (一)

當其它油電混合動力(hybrid)汽車正在苦思對策尋求買主之時,豐田Prius品牌的愛顧者卻必須大排長龍等候交車。自1997年12月於日本上市後,Prius全球銷售已達75萬輛。美國市場自2000年引進後,至今熱銷超過40萬部,而Prius的登記車主佔Toyota公司全部hybrid車的三分之二,包含Lexus車系的LS、GS與RX品牌,Toyota公司共有六款hybrids車上市販售。僅2007年6月Prius就賣出17,756輛,多過Honda公司Civic hybrid前半年的總銷售量17,141部;更勝過福特汽車公司Escape hybrid的11,444輛。Prius2007年前半年售出94,503輛,比去年同期成長93.7%,預估今年將達17萬輛以上。Prius品牌的致勝祕訣為何?



第一代Prius(2000 -200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開創新的汽車動力
Prius是拉丁文,字義是指引導、開創未來(to go before),意涵Prius將開創一個全新的汽車動力模式,落實Toyota公司對紓緩全球暖化、環境保護的承諾。Prius是Toyota公司旗下hybrids家族的小老弟,排氣量僅為1,500 CC的小房車,強調環保節能而不犧牲性能與駕駛樂趣。在美國「大就是好(bigger is better)」的購車傳統文化下,Prius能擊敗其它同儕大型車,儼然成為hybrids車的代名詞。其成功可歸諸於獨特的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及靈活的行銷策略,方能跨過高科技產品上市所面對的鴻溝(chasm),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明確傳達品牌信息
市面上各式的hybrids汽車中,只有Prius是純hybrid、新創的品牌,一切從零開始的全新設計。其它車款如:Honda Civic、Ford Escape、Toyota Camry或Lexus RX,都是既有品牌的延伸(brand extension),僅在車身外側或車廂尾步以細小的字母或標誌來區別,如Lexus GS450h;一般人不容易清楚辨識,傳達「愛護地球」的訊息不若Prius那麼明確。CNW Marketing Research於 2007年春季針對美國Prius車主所做的調查發現:他們購買Prius車的主要理由是「它能清楚傳達我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