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品牌LOGO魅力無窮

作者:許聰成


標幟(logo)也可稱為表意文字(ideogram),由圖像或與文字所組合而成的識別系統。對內它用來傳達企業或組織的核心價值與目標,對外溝通企業或組織的所要傳遞的信息。 Logo是商標,也是品牌要素的一部份,藉助外觀、顏色、字體與圖像來與他人或競爭對手區隔,讓消費者或社群成員能迅速地辨認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創造獨特的市場利基。


Logo的好壞不是由單純的由外觀、造型、色採、字型和字體粗細來決定,而是取決於這些設計元素的組合,是否能夠精準、清楚地反應組織的使命、核心價值,對內部員工與潛在的消費者傳達品牌故事,引起共鳴。知名品牌的logo背後皆有一段讓人流傳稱頌的故事,Mercedes-Benz的三星logo是世上馳名的案例, Gottlieb Daimler(內燃機之父高特列.戴姆勒)以三星象徵稱霸海、陸、空交通運輸的雄心壯志。2007年戴姆勒克來斯勒與克萊斯勒汽車(Chrysler Corporation)分割後,公司更名為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三星logo以「星芒恆亮於上」(The Star Always Shines From Above)的設計定位,意喻品牌頂尖的價值,恆久的原創性、悠久的歷史與獨特性,彰顯出賓士汽車的優雅、尊榮以及科技的領先。時至今日,歷經一百二十多年的更迭, 三星標誌始終展現百年不變的信念與承諾。


賓士三星logo百年來的演變
圖片來源:Daimler AG


哈雷 (Harley-Davidson)重機車發出低沈的噗噗聲,讓不少的車迷為之傾倒,不論男女,販夫走卒,社會名流或企業高階主管,這群哈雷迷組成HOG(harley owners group)俱樂部,每到假日穿著標著哈雷logo的服飾,騎著心愛的哈雷機車南北參加聚會活動,快意馳騁於大馬路上。有些車迷進一步將哈雷logo紋到身上,彰顯哈雷品牌的豪邁與粗獷。品牌logo讓愛顧者紋上身是品牌經營的極致,業界少有前例。Harley-Davidson成功的利用俱樂部,活動和博物館維持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提供獨特的消費體驗,建立深厚的情誼。哈雷公司的品牌logo授權,每年可為公司帶來約5%的收益。


除此之外,2008年美國Duke University的Gavan Fitzsimons 和Tanya Chartrand兩位教授 與加拿大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 Gavan Fitzsimonsz教授在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證實品牌logo可以讓人有不同的思考(make you think differently),即使是短暫的驚鴻一瞥,人們的行為反應也會受到品牌的影響。實驗參與者看到蘋果公司的logo後,會回應蘋果公司的創新、簡約、脫俗(nonconformity)的品牌形象,讓人變得更有創意;而IBM logo則呈現智慧、負責與傳統的思考行為。


Logo是企業的精神標幟,展現品牌的意圖與使命,品牌內外溝通的媒介,經營且運用得宜,可以讓牙牙學語的稚童,導引父母前往喜愛的速食連鎖店,熟齡的成年人刺青紋身。品牌logo魅力無窮,設計時應慎思再三。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通用汽車重生的啓示(二)

通用汽車的成功是奠基於Alfred Sloan的睿智管理,他審時度勢以全新的營運模式與管理方法戰勝當時抗拒變革的Henry Ford。Alfred Sloan 在1956年退休離開之後,通用汽車再無讓世人驚嘆的管理創新,墨守成規,安於現狀。隨著市場的全球化與消費者需求的多變,通用汽車20世紀的競爭優勢未能與時俱進,龐大的企業集團在新世紀成為競爭的包袱。莫視日本豐田汽車等後起之秀的威脅,產品策略錯誤,品質形象不彰,生產效率低落,高昂的人事成本等問題糾結在一起,使GM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流失,從1960年代將近50%(48.3%)的高峰滑落到破產前的不到25%;目前約為18%。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通用汽車體質常年積弱,管理不當,這波的華爾街金融風暴終讓百年標竿企業走上破產重整之路。


相對地,當前產業的標竿豐田汽車對市場環境的敏感度,因應變革的態度與通用汽車呈現全然不同的風貌。Toyota Motor雖於2008年取代GM成為世界第一,面對金融風暴也出現58年來首次的鉅額營收虧損,預估全球汽車市場短期之內無法回復2007年的榮景,董事會著手調整組織結構,檢討過度擴張的營運策略,新任北美市場總裁監CEO Yoshimi Inaba,期望恢復迷失的營運效率、顧客導向(customer-oriented)與持續改善之精神,以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商品來渡過產業寒冬。


企業就像一棵樹,不論是新種的小樹或千年神木,必須根基穩固深入地層,枝強莖壯,方能抵擋大風大雨的摧殘,戰勝惡劣的外在環境。照顧樹木的園丁(企業經理人)除了必須定期施肥(設備與技術的投資,新產品的開發)、澆水(招聘新血)、除蟲(稽核追蹤除弊)之外,還要適時地修剪枝葉去除殘枝(產品、品牌系列的評估(product, brand portfolio review)),方能枝葉茂密庇蔭更多人。


歐巴馬政府透過司法途徑,採用外科手術式的分割,快速精準的將通用公司這棵百年老樹截枝瘦身,重新栽種。除了更換新的園丁(Chairman & CEO)之外,新通用公司的企業文化與營運模式仍然未變,面對嚴酷的市場考驗,能否交出一張好成績,讓人拭目以待。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通用汽車重生的啓示(ㄧ)

7月10日,百年歷史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經歷40天的破產瘦身重組,宣告脫離破產保護,無債一身輕。旗下的優良資產,包括Buick、Cadillac、Chevrolet、GMC等4個品牌出售給新通用公司(NGMCO Inc. );老通用承接剩餘的債務、品牌和經銷商等,並伺機逐步清算、變賣。CEO Fritz Henderson說新公司的三項優先要務是顧客服務、具有競爭力的汽車商品與優質企業文化;誓言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服務,終結老通用過去得過且過(business as usual)的企業文化。他說新公司將在2015年的期限之前,償還500億美元的政府貸款。


GM的新園丁CEO Fritz Henderson

圖片來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通用汽車公司於1908年9月16日在密西根州的弗林市(Flint, Michigan)由野心勃勃的企業家William C. Durant成立,歷經多次的折衝與財務操作,Durant整併20多家的競爭對手與供應商,創立一個包括Buick、Oldsmobile、Cadillac、Pontiac、GMC、Chevrolet等車廠的多品牌企業集團;1920年由於經營不善,債台高築,被迫離開GM。


接手的Alfred Sloan以現代化企業經營的概念重整這個營運績效不彰的企業集團;他聘請專業經理人,將將ㄧ個企業分成數個較小的部門以利管理與掌控;導入市場研究、公關與廣告行銷,提升品牌名度與市場占有率;提出結構性的價格競爭策略,將旗下的汽車品牌從低廉到高價,分成經濟大眾化的Chevrolet,性能操控的Pontiac,價位中階的Oldsmobile和Buick,高檔奢華的Cadillac,讓通用汽車一舉滿足社會各階層消費者的需求,於1930年代初終結福特汽車的主宰成為汽車業的龍頭。1980年代全盛時期聘雇 349,000位職工,擁有150個組裝工廠。直到2008年被豐田汽車推下寶座,通用汽車連續77年銷售冠軍,自1953年到2000年,除1973年輸給Exxon Mobil公司外,是Fortune 500的第ㄧ大企業。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品牌知名度的迷思

作者:許聰成


近幾年國人品牌意識升高,品牌熱輻射到各型企業組織,品牌說明會與研討會接二連三的在全台北、中、南各地輪流舉辦,報名學習的求知者幾乎是場場爆滿,高朋滿座。台上專家口若懸河,邁力傳達品牌營銷觀念;然而,市場上仍然有許多人將知名度與品牌劃上等號,認為品牌經營就是設計一套亮麗CIS的small branding (small branding是指強化表面形象的品牌建構方法,與強調整體品牌經營(Total Brand Management, TBM)的BIG BRANDING不同),不斷地廣告促銷,媒體曝光打響知名度,有朝一日品牌魔棒點石成金,知名度成為消費者指明購買,創造品牌權益(brand equity)的保證。


iPhone仍是消費者心中的最愛

圖片來源:Apple公司


Brand & Management-品牌咖啡館裡,不斷地指出知名度不等同品牌的迷思,今以美國剛發佈的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品牌忠誠度的調查資料來說明此概念。2008年5月19日到6月8日,Crowd Science利用開放式研究網絡(open research network),調查14歲以上手機使用者的行為與態度發現,智慧型手機愛用者約佔受訪者的四成,其中iPhone約佔三分之一。iPhone手機的使用者有強烈的品牌忠誠度,82%的iPhone迷,下次更換手機時仍會鍾情於iPhone。將近四成(38%)的 Blackberry(黑莓機)或其它廠牌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在下ㄧ次換機時會改用Apple公司的iPhone;但僅有14%的非黑莓機消費者者會考慮改用黑莓機。調查同時顯示iPhone使用者展現較高的滿意度,從1(非常不滿意)-7(非常滿意)的評等中,非常滿意與滿意的受訪者(Top 2 Box satisfaction)佔73%,黑莓機為52%,其它智慧型手機僅41%。


黑莓機是智慧型手機的先驅,曾是北美市場的領導品牌,品牌知名度幾乎是家喻戶曉。但 iPhone上市後,消費者在決定採購換機的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確落居iPhone之後。 正面、鮮明的品牌特質和品牌聯想(brand associations)能提供購買誘因,有助於消費者的採購決策,給予品牌無形的兢爭優勢。市場調查與行銷實務顯示,每年有25,000種新商品上市,消費者平均每天接觸6,000個廣告,將近 70% 的消費者以品牌來定採購決策。消費者購物時,腦中會浮現2-3個目標品牌作為採買的對象;若品牌失焦,排不進候選資格前三名,被考慮購買的機率將大幅下跌到三成以下。


BIG BRANDING品牌經營的極致是傾全公司之資源,品牌內外雙修(internal & external branding ),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詮釋品牌的精義,提升公司形象,創造價格優勢,與競爭者區隔,降低購買風險,讓消費者指名購買、口耳相傳,這些都是知名度無法比擬的。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從有品運動談企業文化

作者:許聰成

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
圖片來源:UDN

教育部編列12億元的預算(後減為9億七千萬元),大張旗鼓的推動「台灣有品運動」,花八十萬元請公關公司辦活動,敦請馬總統擔任活動列車的代言人,選出「有品大使」與「好樣團」,希望有品運動成為新生活運動,藉由推展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四項計畫,深入生活每個層面,達到「為人有品德、 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目標。「台灣有品運動」是國家層級的文化提升運動,推動的歷程與常見的企業文化(corporate culture)改造運動有諸多的相似之處。


近幾年來企業的軟實力(soft power),諸如優質的企業文化與高昂的團隊士氣(esprit de corps ),逐漸受到企業主的重視,睿智的企業家編列預算,禮聘外部學者專家協助重塑企業文化,建構一個符合產業生態與組織特色的優質文化。前不久有一位廈門台商大張旗鼓的推動企業文化改造運動,找來國內馳名的管理名師主持,專案內容包括靜態的課堂觀念溝通、理論講解;動態的品質格言書法競賽、員工團康歌唱比賽等與文化有關的運動。因為領導幹部的虛以委蛇與推動方式的偏差,強調熱鬧表象的文化活動,兩年後專案結束,一切如昔。 


文化是某特定社會群體的行為特質,為社群成員所共享,透過價值、認知、態度、行為模式等相互交叉傳遞,是群體的無形制約力量,組織的作業規範。文化改造運動知易行難,慢工細活,即興式的全民運動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以戒煙為例,許多的癮君子是經過三個月或更長的時間,歷經多次的自我掙扎與堅強的意志力,方能成功;毅力不足,半途而廢更是司空見慣。複雜的組織文化改造運動更需要時間的醞釀與焠鍊,若馬政府團隊以身作則,目標設定在兩任八年已屬難能可貴。


花大錢推動文化提升運動,立意良善。但文化改造是諱言文化的活動,改造運動必須則從日常生活做習著手,領導幹部言傳身教,達到上行下效,風行草偃,蔚為風氣;方向正確,持之以恆,假以時日必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