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微軟東施效顰徒勞無功 (二)

除此之外微軟還複製Apple Retail Store出名的Genius Bar概念,徵召155位軟體應用專家,施以一週密集的短期特訓後,分派到Best Buy與Circuit City零售店充當Microsoft Guru,指導或回答消費者有關微軟軟體使用上的問題,改善軟體使用經驗,提昇銷售業績。

為不讓iPod 一技獨秀,微軟於2006年11月推出Zune來抗衡,但銷售先機喪失在前,產品設計笨拙在後,雖投資大筆廣告行銷預算來拉抬知名度,氣勢始終不如iPod。上市迄今兩代產品總銷量僅250萬台,與Apple iPod 單季可銷售1,100萬台不可相提並論。8月微軟又推出擁有無限下載功能的第三代Zune,媒體鋒頭仍被9月9日市場普遍認為了無新意的Apple「Let’s Rock」iPod 發表會蓋過。

企業如同人類一般他是個有機體,內部由企業文化、核心價值、創新精神、組織制度等形塑而成的DNA,深深左右企業外在的作為。Steve Jobs蘊育出蘋果公司獨特的營銷模式,不是他人能夠隨意抄襲模仿。有時分身雖然能夠激起市場陣陣漣漪,贏取消費者短暫的目光,終將難和本尊抗衡;唯有依品牌的DNA以四兩撥千斤的功力(leverage),發展出有特色的經營模式才有可能超越。東施不是西施,微軟仍是微軟。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微軟東施效顰徒勞無功 (一)

蘋果公司(Apple Inc.)為突破Wintel的市場壟斷,除了不斷地更新Mac電腦的軟硬體功能外,自2006年迄今持續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日本等重點市場,針對PC與微軟公司的軟體缺失及市場行銷活動,聘請John Hodgman(飾演 PC)與Justin Long(飾演 Mac)擔綱,逐一推出Get a Mac的Mac vs. PC廣告,將蘋果電腦穩定、速度快、不會任意當機、中毒、被惡意攻擊等特色詳加闡釋,配合Apple Retail Store的獨特消費體驗,全球iPod與iPhone熱賣的月暈效應(halo effect),Mac電腦銷售迭創佳績,公司市值屢攀新高,北美市場佔有率超過14%,全球8%;成功的交叉營銷模式(cross-selling)成為競爭者仿效學習的對象。

Mac vs Bloated PC的廣告畫面

Bill Gates粉墨豋場試圖降低Mac vs PC的廣告衝擊

上市迄今微軟Vista作業系統,市場反應出奇平淡,銷售未如預期熱絡;為扭轉傲慢自大的負面品牌形象,提升Vista的市場接受度,微軟公司除積極修正Vista作業系統的輕微瑕疵,提升系統的穩定度與相容性外,在CEO Steve Balmer主導下,特別編列3億美金的廣告預算,找來喜劇演員Jerry Seinfeld與Bill Gates在廣告中說明微軟產品的優點,試圖降低Mac vs. PC廣告的負面衝擊。在「Shoe Circus」與「New Family」兩支廣告片中,Bill Gates與Jerry Seinfeld以幽默逗趣的對話與誇大的肢體動作,詮釋微軟將勇於面對市場批評並提供未來軟體發展的遠景;這些無俚頭式的廣告,專業媒體的評論不佳,草草提前結束。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汽車產業的前瞻思維 (五)

汽車產業自創品牌談何容易,這是任重道遠的挑戰,嚴凱泰有鑑於此準備成立集團總管理處,整合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集中心力開發自有品牌,拓展市場。新裕隆集團應是一家顛覆傳統瀕臨市場的明日企業(market-facing enterprise),當務之急是籌組一個頂尖專家的策略性智囊團(brains trust),包括品牌董事、市場營銷執行長(CMO)、品牌經理、大陸事務、工程技術、諮詢顧問等;研擬具體可行的策略,確保達成自創品牌的目標方案,先為新裕隆集團蓋好屋頂(top management),履行管理承諾(management commitment),與組織既有的主管充分溝通全新的價值觀,推行新政,分擔領導的責任。由顧客觀點(customer focus)引燃全體職工的熱誠激情(enthusiasm),聖火永續。組織變革之後,超越Lexus的巔峰,準備演出一場華人品牌的歷史劇。9月5日吳舜文女士追思禮拜備極哀榮,嚴凱泰一句:「Say goodbye to my mom」贏得眾人的淚水,渴望新裕隆浴火重生。

如在策略上採用多品牌政策,一開始就要做對,須注意將血統特質相異的品牌DNA導引到優生的(eugenic)經營系統之中,取長去短,新陳代謝:增加新血輪(new blood cells),避免劣質遺傳,漩入惡性循環的陷阱,欲振乏力。懇請外界專家客觀評鑑改造公司總體的組織,擬定策略、願景,脫出傳統廣告促銷的巢穴,Advertising is a key part of marketing, but far from being the sum total of it. 組成驍勇善戰(brave and skillful in warfare),攻城掠地的品牌總體營銷先鋒團隊,在海峽兩岸練兵,進而轉向未來的大環境與國際市場接軌。

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
西方列強諸國發展汽車工業已逾百年,際此全球汽車產業重整的好時機,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我們比上落後60年,不足之處為何?需要多久才能迎頭趕上?如果比下(大陸、印度等)領先20年,還剩多少餘力?如何與印度的低價車競爭?如何在激流中安全航行?其實Toyota並無不可告人的絕招特技(exquisite stunt),腳踏實地,站穩馬步,才能行遍天下。不斷的檢討改進,知彼知己,開創致勝的新局。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汽車產業的前瞻思維 (四)

氫燃料電池緩不濟急
節能減炭,愛護地球成為全球的共識,美國政府強制要求各車廠在2020年前,平均油耗必需達到每加侖35英哩(mpg)的目標;歐洲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規定2012年車廠每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小於130克。使用再生能源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只會排放水而沒有危害地球的廢氣,是解決此難題的最佳方案,雖有少量Honda FCX Clarity與Chevrolet Equinox的原型車供特定的消費者測試,但燃料電池的技術與售價,加氣站等基礎設施的不足,15 – 20年之內無法普及。

Honda FCX 氫燃料電池原型車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

過度時期,使用石化燃料的內燃機引擎仍將主宰市場;福特與VW分別開發新一代的高效能內燃引擎,或利用汽缸內燃油直接噴射,或利用渦輪增壓,或精準的調控汽門開合的時間等技術,在不增加油耗前提下,讓小引擎得以產出大引擎的馬力與扭力。8汽缸大引擎可以被6缸或4缸高效引擎取代。Toyota於2001年領先同業推出Prius油電混合車,獨領風騷,但在高速公路的油耗表現仍比不上柴油車。GM、Daimler和BMW共同合作針對Prius的缺失,加速研發採用鋰電池的新一代雙模plug-in技術。Renault-Nissa-NEC同盟開發高效能發電動車,日產預計於2010年在美國上市,性能直逼V-6的汽油引擎,充電一小時可跑160公里。

裕隆汽車 自創品牌
欣聞台灣第二代企業家嚴凱泰先生最近投資自創品牌事業,如採用TBM原則,裕隆公司可善用歷史資源,籌組B2B、B2C兩組品牌經營團隊,加強內部員工(內部顧客)的自主意識(ownership)再賦予權能(empowerment),在正確策略領導下,逐步醞釀出優質的品牌文化;安內攘外,繼而搏得外部顧客的滿意與忠誠,順利進入新紀元(a new era)。

裕隆集團市值超過2,000億元,創立於1953年迄今已有55年的歷史,係台灣工業界自創品牌的先趨(vanguard),在技術開發和人才培育方面具有領導地位。22年前(1986年)推出國人自製的第一輛轎車「飛羚101」,因日產的強勢威脅(threat),不得不暫停發展,未竟全功,誠屬遺憾。嚴凱泰奉母之命返台後,推出的Cerfiro讓裕隆重振聲威;期待更上一層樓,最近投資開設一家納智捷汽車公司,研擬推出以Luxgen命名的品牌汽車,定位為豪華、智慧,初期的車款包括轎車、休旅車,再進一步發展電動汽車,但須做到節能省油。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汽車產業的前瞻思維 (三)

知名度不等同品牌
百年品牌福特與通用汽車在美國已是家喻戶曉,為何被專業媒體評鑑為優質的汽車,而未能贏得消費者的熱情擁抱,同等級房車的銷售實績總是落後於Toyota、Honda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如Taurus,不知珍惜未用心經營,停產下市後又重出江湖,品牌價值難以建立。知名度不等於品牌,福特與GM汽車未能有效提出一個能讓消費者認同的品牌訴求(appeal),福特品牌是什麼?消費者內心迷惘不清沒有明確的答案,可能連福特職工也有類似的困擾。經營品牌除了有形的產品屬性(tangible attributes),如用料、組裝品質、內外觀的造型設計,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外,抽象無形的品牌特質(intangible attributes),如形象、身分表徵等能讓消費者引起共鳴,清楚聯想,俾便列入消費者採購參考名單內。

持續改善的企業文化
日本汽車為何能夠以後起之秀,戰勝車壇前輩贏得消費者的喜愛,背後原因就是能夠持續精進地奉行卓越的企業文化,新商品從設計到上市銷售經過無數次的自我改進以臻於完美。反觀歐美車廠最高負責人的經營思維偏重市場和財務,未能實事求是,持續改善,利用幾個出眾的車款,如Chrysler的300M或福特汽車的F系列Pickup,來延緩龍腫老態的企業體質,景氣下滑時則弊病叢生,競爭力嚴重衰退,陷入經營困境,苟延殘喘。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汽車產業的前瞻思維 (二)

簡化品牌 整合行銷
多品牌策略曾經讓GM汽車輕易擊敗福特汽車成為美國車壇的霸主。早年三大汽車瓜分美國市場,通用汽車以大宗消費商品的模式來經營汽車市場,推出GMC、Chevrolet、Buick、Old Mobile、Pontiac、Saturn、Cadillac、Hummer、Saab等品牌來滿足不同消費層的需求,讓旗下的品牌相互廝殺,進而擴大市場規模。石油危機,讓日本及其他汽車得以趁勢進入美國市場,外國汽車以省油高品質擄獲美國消費者的青睞,導致本土車廠的市佔率逐步下滑,營收獲利衰退,無法支應每一個品牌每年上億美元的廣告行銷費用,退而縮減調整品牌組合。福特汽車先後賣掉Martin Aston、Land Rover與Jaguar,而Volvo品牌未來是否留在福特旗下仍待評估。GM停產Old Mobile,待價而沽Hummer,重組旗下品牌成三大銷售體系。反觀Toyota汽車以定位清楚的Toyota(大眾化)、Lexus(奢華)與Scion(入門)三大品牌全球迎戰GM而不遜色。

開發世界車分享資源
全球每年約銷售7,000萬輛新車,主要來自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等汽車集團及其同盟伙伴。美國汽車的管理模式類似地方分權,品牌與品牌、各國分公司之間各行其是,獨立設計開發新車,重複投資,資源分散,間接壓縮獲利空間。日本汽車的產品開發與廣告行銷統籌由日本總公司主導,類似中央集權,各海外地區再依當地國情民風特色逐一調整因應。Toyota汽車的成功,刺激品牌車廠加速結盟合作,不論集中聯合採購或開發共用車種底盤,如法國雷諾汽車與日產橫跨歐亞兩洲的合作;Porsche與VW的結盟;福特汽車以世界車的概念來設計新車,全球使用通用的底盤,分享模具,節省開發費用,縮短上市時間,提升產品競爭力。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汽車產業的前瞻思維 (一)

亞洲車廠紛紛崛起、週期性的經濟衰退、信用緊縮、能源短缺、油價高漲、環保意識抬頭等諸多因素相互糾結,衝擊消費者購車的習慣,大幅度地改變汽車產業的生態,故經營者必須調整經營思維,茲將最近5 - 7年汽車產業的蛻變與未來趨勢彙整如下:

質優小車 市場主流
小型車內裝簡陋、配備陽春售價便宜,被美國人認為安全性不夠,是剛出校門的社會新人與普羅大眾低薪家庭的代步工具。美國三大汽車廠因小車毛利微薄而拱手退出市場,經營高獲利的大型休旅車與Pickup;資料顯示小型車才是市場主流,佔據全球市場的60%,大型車僅佔15%。2007年BMW集團三個品牌(BMW、MINI、Rolls Royce)共銷售150多萬輛汽車,小型車合計超過94萬輛。油價高漲,環保意識抬頭,一些嬰兒潮世代的多金客紛紛捨棄奢華的大型車,移情別戀於設計精美、安全可靠的質優小車。當大多數車廠因景氣下滑華業績衰退時,以小車見長的Honda汽車仍穩定成長,旗下Civic、Accord、CR-V皆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搶手車款。小型車仍然有利可圖,福特汽車在CEO Alan Mulally 強勢主導下,於2008年7月宣佈改弦更張,揚棄以大型SUV與貨卡車為主的產品策略,計畫投入10億美元資金來轉換3個北美貨卡車工廠,將陸續推出6款歐洲設計的質優小型車來滿足市場的需求,祈使北美公司能於2010年轉虧為盈。

優質小型車人見人愛

圖片來源:Mini Car

全球分工 降低成本
汽車工業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一部汽車從產品構思、市場調查、設計開發、生產組裝、上市銷售,所需費用動輒超過10億美元以上。為降低風險,縮短上市時間,利用extended enterprise的模式整合下游供應鏈,協同開發新產品,各品牌車廠間競爭又合作,截長補短,分享資源。八月初華爾街新聞報導Chrysler為填補產品線的不足,商議Nissan代工生產小型車,日產則委託Chrysler組裝大型貨卡車。市場也盛傳Chrysler針對歐洲與北美的市場需求,將洽尋中國奇瑞汽車、義大利Fiat或印度TaTa代工生產小汽車。2003年BMW委由奧地利Graz的Magna Steyr代工生產第一代X3休旅車。不讓Toyota Prius專美於前,GM、Daimler和BMW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雙模油電混合技術。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奧會的品牌廣告學 (二)

奧運會賽期間,全球有超過53億的人觀看轉播;中國13億人口中有96%的人收看中央電視台的獨家轉播;在17天3,600小時的轉播中,美國NBC電視台創下2億1千4百萬人次的收視佳績,打破1996年亞特蘭大奧會的收視人數,為NBC帶來超過10億美金的廣告收益。成為奧會全球贊助廠商所費不貲,但品牌形象(brand image)能被全球53億消費者認知或接受,超過7千萬美元的贊助費應當值回票價。

ETO專業品牌顧問師指出,成為Worldwide Sponsor或Partner僅是站上國際舞台的第一步,若要發揮廣告的效益,品牌信息仍需結合奧運精神與東道國的人文民風特色,在會前前3 – 6個月、會賽期間及會後,結合網路與社交網站舉辦主題活動(activities),製作CF或廣告在國家與區域級媒體播放,方能有效的將品牌訊息傳達給收訊者,贏取消費者的注目與品牌回想(recall),進而促進消費。

綜觀台灣今年三家無線電視台的奧運轉播,非專業報導,台詞輕佻,任意截斷精采比賽內容,插播與主題不相襯的廣告,視聽大眾怨聲載道等負面現象,廣告效果(adstock and dagmar)大打折扣,得不償失為人詬病。

北京的專家們估算此次奧運有形的經濟收益約為700於億美元,包括商業推廣、贊助活動、廣告、奧運會行銷、場館建設、門票、電視轉播等合計約為717.06億美元;其中直接收入為419.32億,間接收入297.74億,最大一筆收益是國際奧委會支付的電視轉播費8.3億美元,其次是京奧會的收入4億,市場開發收入3.34億,門票1.4億美元。上述收益係從2003年至2010年期間之總收入。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奧會的品牌廣告學 (一)

奧會五環會旗在樂聲中緩緩降下,聖火暫熄,為期17天的北京奧運會於8月24日晚上在驪歌聲中圓滿畫上句點,東道主中國名利雙收(to achieve both fame and wealth),在總數302面金牌中贏得51面,超越歐美體育強國,一洗東亞病夫的惡名;舉國上下一片祥和歡樂,沒有血腥暴力的恐怖事件;會賽有聲有色,賓主盡歡,全球有超過53億的人口觀賞電視轉播,超越亞特蘭大、雪梨、雅典的前例,成為奧運會賽的經典佳作。競賽場上各國頂尖好手全力以赴爭奪個人佳績與獎牌,場外各品牌廣告贊助商,卯足全力爭取收視觀眾的關愛目光。



2008年京奧是品牌業者建立全球形象的重要舞臺
圖片來源:北京奧會官方網站


四年一屆的夏季奧運可謂全球的盛會,吸引世界各國競相參予,媒體、網路、電視、比賽場館與選手村,無不是傳遞品牌訊息的絕佳載體,商業影響力無遠弗屆,與世足賽(World Cup)、美式足球超級盃(Super Bowl)、奧斯卡頒獎典禮(Oscar)被行銷業者視為千載難逢的行銷舞台,經營得當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品牌或亟欲站上國際舞台的地域品牌,得以快速建立全球品牌形象(impression),精明的品牌業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擊敗對手成為奧會官方的全球贊助者或合作夥伴。京奧有12個全球贊助廠商及51個合作夥伴,聯想(Lenovo)集團是唯一的本地全球贊助廠商,並在奧會官方授權的美國NBC電視台,不惜砸下重金託播廣告,意圖跨出中國區域市場,營造出與GE、Samsung、Panasonic等並駕齊驅(to be equal)的國際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