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TBM的定義

作者:沈乃山

多年前一位電子產業元老,綜合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企業策略與整體行銷,將TBM(Total Brand Management)的概念帶進台灣,成為市場競爭的利器。如今TBM已演進到第六代。

TBM本站中譯為「品牌總體管理」,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岀版的雜誌「上海經濟」,將TBM改譯為「總體品牌管理」。台灣品牌先生施振榮稱之為「全員品牌管理」,他強調造就一個好的品牌,要全體動員,俾便塑造全員共識的企業文化。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品牌咖啡館 – Brand Café

Brand Café是本部落格的英文名稱,其實我們不賣咖啡,但提供美味的「品牌知識」。自創設以來,迅速成為品牌學者、專家、產業先進、企業家、行銷人員、品牌經理、廣告公司同仁等社會精英點閲瀏覽,意見交流的平台;大家樂於在此聚會,如同經常赴Starbucks報到的貴賓,分享品牌的價值。我們無限量免費供應濃郁香醇的品牌知識。

Brand Café歡迎您隨時蒞臨,品嚐源源不斷的品牌時尚新知,請你莫忘留下瀟灑的身影,引起廣泛的討論與共鳴,續杯再續杯。Everybody Happy!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企業文化大革命 (六)

企業文化 永續經營
文化有顯性或隱性,正面或負面之差異。當某種團隊信仰、價值觀或假設為組織內大多數人所共同遵循,就是顯性的文化。正面顯性的文化能砥礪、團結、認同與融合職工,對組織的整合與運作潛移默化,提升企業的營運績效。企業同時也潛藏許多隱性的負面次文化(sub-culture),使組織向下沉淪。領導人必須時時警惕,稽核企業文化的變遷,循循相誘,塑造對組織有益的優質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品牌的延伸,足以影響企業的興衰,左右創新的表現。若是輕忽文化的力量,認為企業文化的經營只是喊喊口號,張貼標語,就能創造出類似HP、IBM或西南航空的卓越文化。企業文化是摸不著的抽象系統工程,必須由公司的高階主管以身作則,輔以明確的願景,價值觀及公開透明的管理體系,全員上下身體力行,假以時日,方能培養出適宜的企業文化,藉以激發部屬的智慧,組織的潛能,永保基業長青,永續經營(sustainability)。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企業文化大革命 (五)

文化併購 組織再造
現在HP對提升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又有另外一種作法,它將買下的公司移到公司內部,藉以吸收小公司的創意文化,為僵化的組織注入新血。位於加州Palo Alto HP總部的地下室,在創辦人Williams Hewlett 與David Packard所保留的辦公室下方有一電玩工作室,室內桌椅凌亂散置,牆上掛著巨大投影布幕,桌上多部投影機,將各種電玩畫面投射到牆上,徐徐如生,如入真實的世界。


Mark Hurd繼續推動HP文化的改革
圖片來源:HP網站

這個處處充滿活力與新創事業影子的工作室,是HP個人系統群(Personal Systems Group)在2006年所設立的創新計畫室(Innovation Program Office)的成果。這個電玩室裡的工作氣氛與傳統圍繞在灰色隔板的HP辦公室大為不同,可以見到年輕程式設計師手拿飲料,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針對未來3D網站或下一世代的社交媒體激發創意,是HP未來命脈之所繫。

過去兩年HP採取「innovation via absorption」的策略,從併購的新創事業身上學得寶貴經驗,激勵HP工程師更快速的將創意轉換成商品,開發更酷炫、為消費者喜愛的高利潤產品,利用社交媒體來執行網路消費者行為研究。HP不再關起門來研發下一世代新潮的科技,而將焦點轉移到解決消費者的問題,研發市場所需要的商品。

2008年1月21日 星期一

企業文化大革命 (四)

GE文化 自我改造
而Jack Welch又是企業文化大革命的另一種成功案例。1981年Jack Welch升任CEO前,GE是一個官僚主義盛行,墨守陳規的績優企業,華爾街的優等生。Jack Welch上台後以有名的「中子炸彈」炸掉組織的藩籬,掃除科層的官僚體系,用Town Hall Meeting與6 Sigma逐步徹底改變企業文化。在位20年,以「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經營思維下,大幅淘汰不適任的職工,關掉不具競爭力的企業,改投入其它具有前瞻性與獲利佳的產業。從業員工人數從1980年底的411,000人,下降到1985年終的299,000人;經營績效與生產力不降反升,讓企業營收從到任間年(1980年)的268億美元成長到2000年的1,300億美元,市值從140億美元增加2004年的4,100億美元。


Jack Welch大刀闊斧改造GE,提升競爭力
圖片來源:GE網站

資產併購 縮短差距
最近美國的企業併購也發生重大改變,為改造企業文化注入新模式。過去企業為加速產品研發,提升組織競爭力會成立各類特種工作小組(skunkworks),加速研發先進技術。這類小組屬專案性質,工作結束後就歸建,除解決專案問題,對組織文化的更新幫助有限。

其後盛行併購一些新創的小公司,購買一些新技術或新產品來縮短與競爭者的落差,如Gooogle買下You Tube,News Corp納入MySpace,或是Dell 與Alienware的結合。為了維持獨立性與創意,這些被併購的小公司都各自獨立,與母企業分開運作。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企業文化大革命 (三)

The HP Way 文化典範
在企業文化的經營上HP可以算是業界的典範。獨立自主,讓員工與研究人員盡情釋放創意能量,「The HP Way」成為矽谷稱頌學習的標竿,商學院課堂上研討的案例。高階主管與低階工程師隨時一起討論激發創意,曾是HP引以為傲的研發創新模式。由下而上源源不絕的創意點子,為HP開發出一連串實用又叫人愛不釋手的先進商品。

The HP Way是企業文化的典範
圖片來源:HP網站

隨著企業規模擴大,人員增加,曾幾何時HP文化成為自滿與高成本的同意詞。「The HP Way」失去創業初期的熱忱,產品研發步調緩慢,再也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HP董事會洞燭機先,發現問題,遂在1999年聘請任職於Lucent Technologies,以行銷見長的Carleton S. Fiorina來接任董事長兼CEO,試圖改造HP自大內視(inward thinking)的官僚習性,營造出全新的創新文化。

Fiorina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組織架構,重新詮釋「The HP Way」,五年下來無奈執行力不足,未能交出讓投資大眾與華爾街滿意的成績,黯然下臺。2005年3月Mark Hurd接任,低調專注本業,落實執行力,贏取研發人員的信任,回復務本低調的精神。Hurd到任兩年,每每無聲無息的交出讓華爾街驚嘆的財報,營收突破1,000億美元,超越IBM坐穩高科技產業的龍頭。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企業文化大革命 (二)

中鋼文化 中西合併
在台灣,中鋼成立初期趙耀東先生特別專注於組織文化的塑造,建立一套融和中國士大夫精神與西方公平公正原則的企業文化,醞釀出中鋼「重視團隊、企業精神、踏實認真、積極創新」的優質文化。中鋼立足於資源缺乏,市場狹小的台灣,而能在競爭劇烈的國際鋼鐵市場表現傑出,名列前茅,成為中國式管理的典範。

實務證實很多企業的變革或併購的失敗,無法有效地改變或整合組織文化是功敗垂成的主因。優勢的企業文化可以強化組織的競爭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若組織文化不能隨著時空環境,因應調整,僵化的企業文化可能成為組織抗拒改革的保守勢力,阻礙企業的發展,繼而逐步邁向衰亡。企業文化大革命在歐美企業不乏先例,聘用外部的專業領導人,帶來改革契機,為老化怠惰,自大偏狹的文化注入活水,使瀕臨敗亡的企業重現生機;更有透過企業併購來改造暮氣沉沉的創新文化。

藍色巨人 脫胎換骨
藍色電腦巨人IBM在1990年代初期,產品與組織發展陷入瓶頸,企業文化僵化自大,偏離市場需求,因應不當,於1992年虧損50億美元,1993年又再損失80億美元,市場佔有率大幅滑落50%,公司裁員45,000人,上下人心惶惶,士氣跌落谷底,瀰漫一股藍色憂鬱。



Gerstner改造IBM文化,讓大象也能跳舞

1993年 4月找來賣餅乾的Louis V. Gerstner(時任RJR Nabisco的CEO)接替John F. Akers為暮氣沉沉,技術掛帥,與市場隔絕而垂死的IBM,注入以顧客為導向,IT技術服務的新文化。Gerstner力抗華爾街分割IBM的要求,身先士卒親自拜訪客戶,聆聽顧客的心聲與需求,破除IBM刻板自大驕傲的文化。在職10年期間Gerstner徹底改變IBM的文化,讓大象也能跳舞。連續自1994年起連續8年獲利,單2001年獲利達80億美元,交出傲人的營業績效,成為近代企業轉型成功的典範。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企業文化大革命 (一)

企業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稱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企業內部全體職工所遵循的信仰,集體價值觀,假設(a hypothesis)與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包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內的不成文風紀(discipline),以因應日常外部市場環境的挑戰與內部組織之間的協調整合。

受人敬重的前經濟部部長,中鋼公司創辦人趙耀東說:「企業是由人組合而成,這群人必須有共同的目標,方能凝聚成一股使命感,而產生大家一條心的向心力,這就是企業文化。」簡單的說,企業文化就是企業處理事情的方法(the way we do things around here)。

與乘客分享歡樂是西航空的優質傳統
圖片來源:西南航空 / ceo-events

西南航空的企業文化強調快捷又愉快的飛行體驗,處處可見樂在工作的職工,用笑聲迎送每位搭機的乘客;迪士尼企業文化著重歡樂與家庭價值,在迪士尼樂園服務人員盡心盡力的為造訪的遊客創造歡樂的氣氛,留下美好的回憶。

優質文化 珍貴資產
優質的企業文化成為新世紀企業不可或缺的珍貴資產,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強組織的競爭力。經貿全球化之下人才交流更為頻繁,職場的文化背景更為多元,企業間的併購時有所聞,跨公司的合縱連橫更是常態,企業文化的必要性更甚於往昔,前瞻的企業無不投入時間、金錢與人力,試圖建立一種與時俱進的優質組織文化。

根據Cameron與Quinn在1999年的調查研究,美國一些競爭門檻較低的行業如航空與零售業,憑藉領導人睿智的競爭策略與優質的企業文化,能夠有效因應景氣的循環與同業的挑戰,繳出傲人的經營績效,為同業與華爾街所推崇,如西南航空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為21,775%,Wal-Mart是19.807%,Circuit City為16,410% 與Plenum Publishing 的15,689%。

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意見領袖的語言魅力

作者:沈乃山

古今名人的 一句話,往往會發揮出莫大的影響力,感人之餘,流傳千古。意見領袖的話之所以成為至理名言,除了他德高望重的個人品牌魅力,長期的言行風範,對社會的貢獻等,累積成個人獨特的辭彙(idiolect)例如:

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I shall return」;「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美國第36任總統(John F Kennedy,1917-1963):「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r,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美國第16任總統(Abraham Lincoln,1809-1865):「…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品牌先生的個人語彙:
對台灣社會有莫大貢獻的品牌先生施振榮,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諍言摘錄如下:
「碁就是棋,宏碁是一盤活棋。」;
「微笑曲線論」;
「品牌是產業突破的關鍵。」;
「渴望華人品牌能在國際市場揚眉吐氣。」;
「品牌價值 = 重置成本 +(品牌定位 x 品牌知名度)」;
「企業文化是最重要的軟性架構,也是成敗的關鍵。」;
「組織變革過程之中,最難的就是重新改造企業文化。」;
「培育人才是永續經營的動力,更是企業對社會的具體貢獻。」;
「無中生有,樂在創新。」;
「唯有不一樣,才能爭第一。」;
「Me too is not my style.」;
「CEO必須學會面對外在的事實。」;
「如果全世界都給你,你有能力擁有嗎?」;
「認輸才會贏。」;
「退休之後我要專心經營智融公司,iD:Soft Capital,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Intelligence Dragon. 龍騰國際,龍夢成真。」;
「成立標竿學院,希望薪火相傳,能留下一些供人借鑒的東西。」

(Last Revised on Feb. 1, 2008)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服務昇華的Apple Stores (四)

蘋果店內消費者盡情把玩各式產品
圖片來源:蘋果網站

台灣雖有蘋果分公司,零售通路採取授權經銷商,尚未有蘋果直營店的規劃。目前信義區紐約紐約購物中心和西門町,有業者各開設了一家蘋果優質經銷商(Apple Premium Reseller)Studio A,它具備了Apple Stores般寬敞明亮的空間,商品齊全,提供優質的個人化服務。

零售系統 品牌延伸
Apple Stores以差異化的臨場體驗,獨特的商品,鮮明的店面格局,專業的服務團隊,給予消費者截然不同的購物體驗,在7年不到的時間,創造出華爾街嘖嘖驚嘆,零售同業稱羨的銷售奇蹟。Apple Stores的成功,重新定義了賣場的空間陳設,紛紛引起其它3C連鎖通路商效法。Sony,Dell,Nokia或Samsung若想複製此模式,將是東施效顰(to imitate awkwardly),畢竟Apple Stores是由蘋果企業文化所衍伸形成的一套獨特零售體系,非任何人所能輕易複製。

憑藉品牌魅力,獨特的設計理念與空間規劃,蘋果連鎖店開創了一條嶄新的通路。專賣店不但是企業與品牌形象的表徵,更是接收市場訊息的最佳渠道,結合品牌行銷,專賣店可在產業供應鏈上扮演更重要角色。Apple Stores的成功典範,可以為有意經營品牌,跨足零售通路的業者深思。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服務昇華的Apple Stores (三)

輕鬆自在 愉悅學習
The Studio擺設舒適的座椅和大型播放螢幕,與一般百貨公司,因陋就簡的佈置全然不同,讓消費者逛累了可以休息,觀看產品介紹影片,細細品味Apple Stores的悠閒氣氛。附設兒童區有貼心設計的兒童專用座椅與軟體展示。Genius Bar有一群訓練有素通過認證的專家,提供產品維修或使用咨詢的服務,並公開分享蘋果軟體的使用訣竅。免費Workshosp指導愛顧者使用各項軟體或電子產品的操作;消費者也可以付費,每周定期到店內學習如網頁製作,或生日短片製作等技巧。若需結帳,現場服務人員能用手持刷卡機過卡結帳,並將收據e-mail到愛顧者帳戶存查。



替蘋果迷解解各項疑難雜症的Genius Bar
圖片來源:蘋果網站

Apple公司除了在高級的黃金地段開設大型的形象旗艦店外,2004年10月起也在較小而重要的城市設立Mini Stores, Ron Johnson說:「Our mini store is a big experience that fits in a small space(小店面大體驗)」。店面大小約是小型Apple Stores的一半,功能類似鄰家的便利商店,蘋果迷可以就近購買系列蘋果商品或尋求諮詢服務。Mini Stores店面雖小,室內裝潢擺設仍維持一貫的設計概念,商品齊全,提供受人喜愛的Genius Bar諮詢與維修服務。

經營績效 超出預期
Apple Stores不因展示空間加大,服務人員倍增(僅第五大道的旗艦店就有300多名的專業服務人員)而墊高經營成本,影響整體獲利。Sanford C. Berstein 2006年調查顯示,蘋果專營店的獲利能力是每平方英呎4,032美元,在零售通路中,超越精品龍頭Tiffany。又根據Forrester Research的統計,全美最大的電腦與電子產品零售通路商Best Buy,2005年每平方英呎的平均銷售額僅971美元。憑藉品牌魅力,蘋果連鎖店開創了一條新的通路,一年可吸引超過上億的消費者上門,為公司帶來超過40億美金的收入。一個暑假可賣出33萬台Mac Computers,吸引27萬人付費購買一對一學習課程,一個年終感採購旺季就可為蘋果創造10億美元以上的營收。Apple Stores服務的附加價值已經超過一般品牌商品的專賣店,這對2007年蘋果股價增漲135%,iPod銷售突破1.2億台,Mac電腦市場超越8%有顯著的貢獻。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服務昇華的Apple Stores (二)

Apple Stores集合了休閒觀光,時尚流行等特質,選擇坐落於人潮密集的高級商業區,或是落腳於國際觀光客進出頻繁的大都會商圈。Apple公司自2001年5月19日開出首二家直營店後,截至2007年12月底在全球5個國家,合計已有204家店;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東京、大阪、倫敦、羅馬等大城市皆有Apple Stores的足跡。12月14日位於第十四街,紐約市第三家專賣店開幕記者招待會中,Ron Johnson對外公開表示:蘋果公司將在2008年在全球各地開設40家新店;巴西、英國、墨西哥等地將有新店面陸續面市。


Apple Stores寬敞明亮有別於傳統
圖片來源:蘋果網站


服務昇華 留連忘返
Apple移植一貫的簡約,酷炫的美學設計因子到店內。2006年開幕,位於全球最時尚繁華的紐約第五大道上的旗艦店,就是最典型的案例。這家設在LV與Tiffany之間,全年無休的專賣店,入口是一座高32英呎的玻璃立方體,屋頂下方懸掛著一顆巨大半透明的蘋果,透過玻璃可清楚看到蘋果標幟;室內有巨型迴旋樓梯,將消費人潮引導至地下室的寬廣賣場。整體造型呈現出優雅時尚的現代風格,其設計創意可媲美法國的羅浮宮,快速成為紐約市的新地標,是世界各地觀光客最愛造訪的景點,讓第五大道上的其他時尚精品店黯然失色。

Apple Stores打破傳統賣場型態,空間寬敞,燈光明亮,以舉辦嘉年華會的心情將五星級飯店的體驗呈現在賣場,是當地民眾學習電腦知識與應用心得分享的社區中心。專賣店將每個月的活動上網公告,歡迎愛好者免費參加。店門口設有門房服務(concierge),導引造訪的消費者到所需的服務地點。Mac電腦,iPod,iPhone或喇叭、螢幕、印表機、耳機等周邊產品,隨時開機備用,讓消費者實際操作使用,感受產品的優點;若有疑問,有穿著黑色Apple T-shirt的專業服務人員,一對一的親切解說;若有消費者利用展示電腦上網或處理私人文件,也不會遭到Apple服務人員的干預。蘋果迷玩到樂不思蜀,留連忘返。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服務昇華的Apple Stores (一)

在經濟蕭條,銀根緊縮,消費者看緊荷包的寒冬中,蘋果公司位於紐約第五大道(fifth avenue)的旗艦店,午夜凌晨二點仍是人聲鼎沸,門庭若市,仿如白晝。店內仍有不少的夜貓族與剛下飛機的觀光客,正穿梭在不同的展示區,或為自己添購一項聖誕節禮物,或把玩最先進的電子商品。當其他零售業者苦思如何度過這波經濟寒流時,Apple Stores卻能異軍突起,力抗低迷的經濟環境,生意興隆。2007年第四季蘋果公司整體營收62億美元,Apple Stores貢獻20%達12.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2%,是Apple公司穩定的獲利來源,間接推升公司股價到200美元的歷史高點,成為其他高科技商品連鎖業者競相模仿的對象。


造型可媲美法國羅浮宮的第五大道Apple Store
圖片來源:蘋果網站

Apple Stores 開創新局
回顧1990年代末期,蘋果產品除了獲得忠實蘋果迷的愛顧外,並未贏得一般消費者的青睞。CEO, Steve Jobs創新通路經營策略,希望能不假手其他通路業者,直接面對第一線消費者,傳達Apple的品牌價值與產品優點,替Apple系列商品開闢岀嶄新的暢銷市場。

蘋果於2000年一月自知名零售通路商Target公司,禮聘Ron Johnson(時任Vice President of Merchandising)來擔任零售業務資深副總裁,統籌Apple Store的零售業務,負責專賣店的規劃、開設與營運。Ron Johnson衡量Apple公司的產品特色與市場需求,向Steve Jobs提出寬敞、明亮、開架式及容許試用等的人性化展示空間的品牌專賣店設計概念,為Apple Stores樹立了與眾不同的形象,開啟了現代商品零售模式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