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產品不等於品牌 (二)

2007年1月9日財報出爐,Motorola 2006年第四季儘管營收成長17%,但獲利衰退48%,手機平均售價從上季的131美元下跌到119美元,公司預期裁員3500人以撙節開支。由於Razr手機熱潮消退,獲利緊縮,使Motorola股價一度創下自2004年7月以來的新低。市場佔有率雖在Razr手機的引領之下,從2004年的16%持續增長到目前的22%,但仍遠落後Nokia的35%,距重回1990年代市場龍頭的夢想仍力有未逮;華爾街預測連續8季的市佔率增長可能就此中斷。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產品不等於品牌 (一)

企業從事品牌營銷實務,往往會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盲點。竭盡全力開發先進的產品而忽略長期的品牌經營,讓千辛萬苦獲得的競爭優勢,只因產品光環褪色而慢慢消聲匿跡,連累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創新遲滯 營銷衰退
Motolora公司一向以研發創新見長、為科技業的典範,曾是美國專利登記局列案的前10大公司,與IBM、GE齊名,迭有傳世的經典之作,如Star Tac手機、銥計畫(Iridium global telephony system)和six sigma管理系統等都曾引起業界高度的注目與學習。近幾年強化高層領導,推出酷炫手機,屢獲消費者青睞,試圖重回失落已久的手機市場龍頭地位。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品牌三寶(六)

品牌正果
三寶的「寶」是譬喻,用來彰顯佛、法、僧的勝德。擁有金銀、珍珠、瑪瑙等世間的珍「寶」,使我們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仰仗佛、法、僧出世的珍貴法理,促使我們脫離生死輪迴,紓解心靈上的苦楚。皈依佛(品牌、自覺、覺他)、法(企業文化、價值觀、作業程序)、僧(職員工)玄妙的三寶法則,昇華成為有力的應用知識(leveraging expertise),發揮出品牌神奇的原動力(prime power),使企業超凡脫俗,修得正果。

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品牌三寶(五)

虔修六和敬
宣揚佛法,續佛慧命,有賴僧尼們以身作則弘法度人,有效的引導我們離苦近樂,脫離纏繞,體悟生活的意義。

品牌願景的實現與執行,須藉助品牌傳道者,分布於企業內、外的品牌大使。當企業競爭的本質從產品、功能演進到滿足消費者內心、情感需求的顧客體驗,如何讓消費者從產品需求、搜尋、購買、使用、售後服務都能體驗到品牌的獨特魅力,品牌體系內的職員工們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是品牌的代言人,間接或直接透過各個顧客接觸點,對外呈現出清晰一致的形象。如同和合眾僧團,這些品牌代言人也需遵守下列教悔,修煉品牌六和敬,同證品牌經營之哲理:

身和同住:大家相處和睦,發揮團隊精神。
口和無諍:待人接物處世,言語和諧可親。
意和同悅:洞見品牌願景,志同道合共樂。
戒和同修:奉行作業規範,遵守品牌紀律。
見和同解:理念所見略同,弘揚品牌價值。
利和同均:利益一體均霑,善盡社會責任。

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品牌三寶(四)

法門正道
法是正知正見,也就是正確的思想與見解。正邪的標準出自經典,佛教徒唸阿密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則是『無量壽經』。法含有自性與軌持的意思,意即宇宙間所有一切現象,無論是有情無情,有形無形;是精神,是物質,皆有其獨特的自性,恆久的運行軌跡與表徵現象。

企業經營有異於宗教修行,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但企業欲求永續經營,需要有一套開釋的方法,包括價值理念、企業文化、作業程序等來運作。從企業的願景、信仰到最外層的品牌形象,環環相扣,形成價值鏈,具有核心價值,策略釐定,行為規範,作業規範,經營團隊,產品服務等環節。企業上下依佛的教法,精勤修學,如法受持,恭恭敬敬,兢兢業業,精實執行,總有一天卓越的企業形象與品牌價值都能屹立於天地之間。

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品牌三寶(三)

品牌三寶
佛是指自覺又能覺他的圓滿覺者。在品牌經營上,企業的最高領導者要扮演佛的角色,他要體認品牌在市場競爭上的重要性,覺悟品牌營銷的精義;切忌感情用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迷失品牌經營應有的方向。品牌建設是典型的組織改善活動,活動的成敗良窳取決於組織上下是否同心協力。企業最高領導階層要塑造一尊結合圖騰、文字、形體與色彩的品牌神像(brand name),樹立明確的願景(brand vision),訂定方向,審慎佈局,勾勒出品牌架構的輪廓,不斷地教導員工,說明品牌的重要性,令見聞者,化愚成智,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修成佛、法、僧三寶一體的共識,造就萬德萬能,靈明洞徹,人見人愛的品牌。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品牌三寶(二)

三寶真諦
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簡稱,證悟宇宙真理﹝自覺﹞,而又能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以真理來教化眾生﹝覺他﹞的圓滿覺者。

「法」,梵語「達磨」﹝dharma﹞,是宇宙的真理,在這裡是指佛陀所傳揚的佛法和教義,泛指三藏十二部經。信徒依法修行,就可明心見性,悟道定智,獲得究竟的解脫。

「僧」,是梵語「僧伽」﹝samgha﹞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在這裡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尼。簡單的說,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傳道人。三者都是佛教徒得度的重要因緣,缺一不可。


皈依就是回歸、依靠。皈依三寶,一般又稱三皈依,就是乘著三寶所開演的法要,以佛法為舟航,就能從生死輪迴此岸航向涅盤解脫的彼岸。同理優質的品牌經營也應借重佛(品牌、自覺、覺他)、法(企業價值、文化、作業程序)、僧(職員工)三寶的內涵,作為品牌經營的明燈,方可進入品牌至聖的殿堂。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品牌三寶(一)

通常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品牌背後也會有一套相應的品牌經營法則,促使其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它所代表的企業、組織因而得以蓬勃發展。現代品牌經營(contemporary brand management)乃是源於西方世界的舶來品,發軔於1950年代,盛行於1990年代,21世紀初東傳至海峽兩岸,隨著WTO的浪潮風行全球。因地球村的成型,市場競爭不再侷限於單一地區或國度,為了競逐全球市場,品牌經營遂成為華人社會企業家必修的顯學。為使企業對品牌經營有更進一步的啟迪,茲再引用佛教三寶的法要來闡述品牌經營的真諦及提升品牌理念崇高的層次。

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這把紅傘要賣多少錢(三)

企業高手交易談判處處展現睿智的商業溝通(business communication)技巧。花旗集團將讓售紅傘商標的所得用來更新CIS,給企業帶來新氣象、新願景。Travelers Cos.因紅傘的回歸,名正言順,業務可望獲得加持而前景看好。兩造雙方默契十足,但始終對交易金額保持神秘,反而引起媒體的好奇,競相追蹤報導此一相關的新聞,獲取可觀的免費公關傳播效果,使得logo買賣雙方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翻新形象 縮短差距
花旗集團悉心變更沿用已久的品牌形象,大膽啟用煥然一新的CIS,旨在喚起內部員工的工作士氣,吸引客戶的注意力,竭力縮短落後於競爭對手的差距。此舉正好迎合華爾街對花旗集團的期待:不僅是表面形象翻新予人的好感(prepossession),更須積極提升核心業務的績效(performance)。

2007年2月17日 星期六

這把紅傘要賣多少錢(二)

百年老傘 原璧歸趙
花旗集團於2002年分割Travelers Property Casualty Corp,但仍保留紅傘商標。現將擁有137年歷史的紅色傘賣還給聖保羅旅行家保險公司(St. Paul Travelers Companies),雙方並未公開logo交易實際價碼。1870年紅色傘商標首度出現在旅行家廣告即DM內,如今總算原璧歸趙。

花旗集團執行長 Charles O. Price III表示:大多數花旗客戶皆認同Citi商標,而紅傘會讓他們聯想到保險公司,故不盡然符合花旗經營的現況與未來的願景。

雨傘象徵 風險保障
聖保羅保險公司董事長、CEO, Jay S. Fishman稱:紅傘商標將以數百萬美元的價格成交,由於缺少這把紅傘,Fishman的聖保羅(St Paul Cos)雖於2004年以179 億美金併購Travelers Property Casualty Corp,並更名為St. Paul Travelers Companies,但一直沒有發揮出品牌應有的影響力。他對位於紐約花旗投資銀行大樓外,可為行人遮風避雨的16英呎高、重5,300磅,張開的大紅傘雕塑所象徵的意義很感興趣。待logo交易於3月完成後,St. Paul Travelers Companies計畫將公司更名為Travelers Cos.。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這把紅傘要賣多少錢(一)


圖片來源:AP

花旗集團更新CIS
上圖這把紅傘要賣多少錢?花旗集團(Citigroup)繼元月16日宣布將Citigroup更新(streamlines)為Citi,以紅色圓弧橫跨在兩個i字母之上,取代使用多年的紅色雨傘;2月13日又對外公佈,經過15個月的評估檢討後,各項金融商品與服務決定整合在單一的Citi品牌平台下。從下一季起,各事業群名字均將以Citi起頭,如:Citi Smith Barney 或 Citi Investment Research;各事業群logo顏色或有不同,但都保留紅色的圓弧;集團法定公司名稱仍為Citigroup Inc.。這是花旗集團自成立以來首次擁有全球統一的品牌識別系統(CIS)。


這把紅傘是Sanford Weill的最愛,他當時是旅行家集團董事長兼CEO,曾主導1998年與Citicorp的合併,合併後將紅傘商標廣泛應用於集團旗下的各項商品與金融服務。客戶調查顯示此舉成效不彰,花旗客戶看到雨傘總會聯想到旅行家保險與及其著名slogan「You're better off under the umbrella。」

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麥當勞咖啡撲鼻香(四)

服務業競爭已從過去單純的產品差異,進步到當前的顧客服務與體驗營銷。行銷專家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說的對:星巴克一併銷售咖啡以外的東西(Starbucks represents something beyond a cup of coffee)。星巴克捷足先登,早先於1987年跨入消費者體驗的殿堂,除了提供優質的咖啡外,更營造出滿足消費者內心渴望已久的第三生活空間,讓其在咖啡市場上望風披靡,無往不利。

SISOMO讓愛顧者重拾舊歡
咖啡品牌與口味的偏好是消費者個人主觀的選擇,麥當勞優質的咖啡已得到專業評審的肯定,接下來的是經營咖啡以外的東西,跳脫服務與體驗的競爭,晉升到attraction的層次,在sisomo(sight, sound and motion,有聲、有色、有動靜)品牌營銷的概念下,積極營造行銷的誘因,建構諸多關聯性、偏好度元素,使消費者的情感得以投射、認同,心靈獲得撫慰、休憩,讓台灣麥當勞消費者重拾舊歡。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麥當勞咖啡撲鼻香(三)

第三空間的魅力
反觀星巴克雖然進入台灣市場較晚,其獨特的空間設計理念,悅耳宜人的音樂、舒適的環境與濃溢的咖啡香氣,讓人可以優閒、安心地品嚐手中的好咖啡,與親友聊天打發時間,提供消費者在居家與辦公室之外另一個社交空間。雅皮、時髦年輕人不再鍾情於麥當勞,紛紛移情光顧於新開的星巴克。統一星巴克每年以約20家店的速度增長,2002年達成開店百家的里程碑,到2006年6月全台已有超過170家門市。

營銷致命的吸引力
從品牌營銷的觀點,『消費者報導』的即時肯定、推薦,對提升麥當勞在全球咖啡飲料市場的競爭力是有莫大的助益,雖無法立即撼動星巴克在市場上的領導地位,但提供消費者多一種的選擇。台灣麥當勞若能妥善運用,不作負面的比較行銷,對正在執行中的「126舒食餐廳計畫」應有錦上添花的效果。(「126舒食餐廳計畫」是指3年內投資20億元於更新店內裝潢,達到100%現點現做服務,有200家店可以提供24小時服務,60家門市置入McCafe,總店數成長到400家,營收增長20%。)

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麥當勞咖啡撲鼻香(二)

家居品牌褪色
憑藉全球同步的百分之百的顧客滿意與品質、服務、衛生、價值 (Q S C&V)的承諾,提供美味的漢堡和親切服務,使麥當勞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成功的速食餐飲連鎖品牌與領導者。自1984年引進台灣後,其明朗乾淨、愉悅歡樂的用餐環境,輔以不斷更新的麥當勞玩具,快速地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儼然是年輕父母與小朋友闔家享用溫馨餐點與親子娛樂的第一選擇。每到假日或放學後,年輕人在此約會聊天、讀書討論功課,處處人聲鼎沸,座無虛席。麥當勞成了普羅大眾心目中的日常家居(everyday)品牌,至2003年底已擁有345家店,是台灣速食連鎖餐廳的龍頭。



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年輕人求新求變,新業態與商品不斷的推出,讓競爭更加劇烈。麥當勞未能及時迎合此一市場脈動,加上台灣近幾年經濟不振,平均購買力衰退,麥當勞各店又裝潢老舊、商品了無新意,慢慢失掉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因而成長遲滯,到2006年底全省僅有350家店。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麥當勞咖啡撲鼻香(一)

麥當勞有好喝的咖啡?的確如此。麥當勞在2月初的咖啡品評測試(taste test)中脫穎而出,居然打敗星巴克、Dunkin’ Donuts和Burger King等競爭對手,獲得3月份即將出版的美國消費者報導雜誌(Consumer Reports)重視並強力推薦:「試試麥當勞咖啡,它最便宜、最好。(Try McDonald's, which was cheapest and best.)

麥當勞咖啡 出類拔萃
2007年2月3日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報導,兩位由消費者報導雜誌所組成的咖啡專家,分別造訪McDonald's、Starbucks、Dunkin’ Donuts和Burger King等咖啡店,品嚐他們的黑咖啡後得到如下的評論:

− 麥當勞:味道不錯,濃度適中,無瑕疵(decent and moderately strong, no flaws)。
− 星巴克:濃烈、但燒焦味與苦味足以讓人流眼淚,而不是睜大眼睛(strong, but burnt and bitter enough to make your eyes water instead of open)。
− Dunkin’ Donuts:平淡無奇(inoffensive)。
− Burger King:味如熱咖啡水(tasted more like hot water)。

報告出爐,從檢驗的方法,樣品數量的多寡,莫不引起美國消費者、相關業者熱烈的討論。孰優孰劣,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的解讀。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台灣也正進行一場因咖啡而起的「生活空間」(life space)爭奪戰。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品牌真言(八)

晨鐘暮鼓 發人深省
字字璣珠,令人耳目一新的品牌真言不可多得,Tagline不僅是一句口號或標語,更是具有高度智慧、內涵的格言,晨鐘暮鼓,發人深省。品牌行銷最忌諱給顧客前後不一的信息,使消費者混淆視聽,無所適從;好比網路上老太太每天禮佛的故事,心口合一,身體力行,緣起淨空,唸佛成佛,修成正果,但稍有差池就前功盡棄,茲請審慎檢視你的品牌真言。

作者:許聰成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品牌真言(七)

3. 隱含產品利基
為了讓潛在顧客群在心中不斷惦念你的品牌,真言之中須隱含產品或服務的關鍵利基。在美國有一種說法「sell the sizzle, not the steak」,就是強調產品的利基而不是其特徵。拍立得(Polaroid)的「The fun develops instantly」都是很好的案例。

4. 凸現品牌區隔
品牌真言指在凸顯產品或服務的特色。美國連鎖超市Safeway的 「Everything you want from a store, and a little bit more.」就是典範。

BMW自1975 推出「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就不斷清楚說明其汽車設計在操控上的獨特性,給駕馭者享受無上的樂趣。反觀福特汽車卻有不同的聲音,如「Built for the road ahead」;「Designed for living」;「Engineered to last」; 「Have you driven a Ford lately?」你看那一個才是真正的福特?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品牌真言(六)

1. 易學易記、悅耳動聽
品牌真言必須簡潔有力,悅耳動聽,讓人易於記憶,回味無窮。用字遣辭配合聲韻、對仗、雙關語或自行造辭以達到琅琅上口的廣告效果。溫帝國際公司(Wendy's International, Inc.)的「牛肉在哪裡?」(Where's the beef?),原來只是一句廣告詞,現已成為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名言,可用作檢驗政府公共政策、企業策略方案的標準提問。


2. 誘發品牌聯想
最近教宗本篤16世(Benedict XVI)成為名牌置入行銷(Product Placement)的對象,如媒體猜測教宗的鞋是不是Prada?甚至稱教宗為「Prada Pope」;品牌名稱最好能包含在真言之內,否則消費者不易誘發聯想,也容易被人冒用造成困擾。Lexus汽車的經典名句「專注完美、近乎苛求」(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perfection)已沿用十多年,台北有一家建設公司在推出高級豪宅時,也引用此言,乍聽之下以為是在賣汽車,為避免困擾可於真言中技巧性的置入品牌名字。經典例子是英特爾公司(Intel)在1990年代初的Intel Inside,這品牌真言不祇是鞏固英特爾在組裝電腦的優勢,並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品牌真言(五)

BMW極致駕馭的工具
標榜德國工藝第一的BMW汽車在「極致駕馭工具」(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品牌真言的包裝下,不知風靡了多少年輕多金的車迷;源自對汽車的熱愛,2006年BMW 3系列車種創造出年銷508,479輛的輝煌記錄(2005: 434,342輛)。


BMW雖然一年只賣137多萬輛車,獲利率卻僅次於汽車產業模範生豐田,被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 2006)評選為全球第16大品牌,是名符其實、全球最大的高級車製造商。

在『創意廣告』(Creative Advertising)一書中Charles L. Whittier說:廣告口號應該是一個產品或服務特點的陳述,值得在廣告中不斷地被重複,值得大眾來記憶,口號的用字遣辭須言簡意賅,琅琅上口。品牌專家認為優質的品牌真言不僅是響亮的廣告口號,將品牌訊息傳達給目標客戶群,更是企業欣欣向榮、永續經營的基石。理想的品牌真言須符合下列四大原則:

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

品牌真言(四)

品牌真言 促銷樂章
轉識成智,真言信仰也可衍用到商業傳播(business communication)與品牌行銷方面。卓越的品牌皆有一個相稱的品牌真言(brand mantra)用來傳達品牌的要旨(brand essence),鏗鏘之聲猶如促銷的樂章。傑出的品牌真言相當於吸引顧客的tagline(有人中譯為標語或押韻的錦句名言,是指舞台劇演員在劇情進展到關鍵高潮時,慷慨激昂大聲演唱的簡短台詞,抑昂頓挫,感人心弦,引起觀眾喜怒哀樂的共鳴情緒。)意義非凡的品牌真言對內能激勵員工、凝聚向心力;對外透過廣告、公關等傳媒清楚地表達企業的品牌價值和回答潛在顧客的問題:為什麼是你,而不是你的競爭對手?

2007年2月3日 星期六

品牌真言(三)

誦經祈禱 信仰神力
真言(mantra)為梵文,音譯曼陀羅,又稱做陀羅尼,係佛教及印度教的一種信仰,信徒朗誦、默念和祈禱時一再重復一個特殊的短語或單字,有助於集中心志、祛除雜唸與默化精神力量。真言意謂真實之語,也就是真如本來的聲音,是諸佛菩薩的秘密語,含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量。修習者只要虔誠唸誦這種蘊含字字千理的真言,即能感受到神奇的力量。「南無阿彌陀佛」是每一位佛門弟子所熟諳的真言,它會使信徒菩提忘憂,得到無限的慰藉與心靈上的平安。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品牌真言(二)

誠心則靈 奇蹟降臨
有一天宏願成真,奇妙的事情突然發生了。老奶奶在唸完一次「南無阿彌陀佛」後,正欲伸手去拿一顆石子時,說時遲那時快,居然有一顆石子自動跳到另一鋁盆內,這個突如其來的現象讓老太太大吃一驚,以為有人在開她玩笑,故先暫停念佛,環顧四周,確定並未有任何他人在場,老祖母又繼續低頭唸佛,同上回一樣,小石子又自動跳到另一盆子,她大喜過望再試著多唸幾次「南無阿彌陀佛」,小石子也依序自動跳到另一盆子內,如此這般過了一年多。直到某日,村裡來了一位道人對老太太說:你的念佛方法不正確,得不到佛的加持。老太太從善如流改變她獨有唸佛的方式,並遵照道人指示的新法修持敬佛,但小石子不再跳動,依舊需要老太太用手移動。她發現奇蹟失靈但無從判斷那裡有錯,也不敢妄加改變新的念佛方法,持續修練。有一天兒子回家省親並帶一位高僧來幫助母親指點迷津,高僧對老太太說:唸佛持咒以修心為重,心誠則靈,你原來的唸佛方式並無不妥。經老道的開釋,老太太領悟修法的真諦,完全放鬆心情,重新恢復到她個人習慣的唸佛方法;不久之後,受到感應的小石子再度跳動了。

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

品牌真言(一)

網路上曾經流傳一則有趣的故事:有一位年邁體衰的老奶奶,子女遠赴他鄉謀生而與孫兒們居住於鄉下故居,老太太雖行動不便但篤信佛法,每天定時唸誦修持「南無阿彌陀佛」,一則修練身心、消災除業,二來為子孫們祈福求安,驅吉避凶。她將一堆大小不ㄧ的小石子裝在一個鋁盆內如同唸珠,每唸一次「南無阿彌陀佛」便用手將一顆小石子拿到另一只空盆內,直到小石子全部移位;接著再將小石子一一挪回先前的空盆子裡,週而復始,每天虔誠念佛搬動石子。老人家身子微恙,頻頻欠身移動石子深以為苦,心想若佛菩薩顯靈讓小石子自動跳到另一盆子那該多好。雖有如此觀想,但石子並未如她所願在唸完佛號之後跳到另一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