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免費大請客的促銷效益 (二)
樣品促銷 魅力無限
若想將消費者轉化為顧客,實實在在的正面商品印象是不可或缺的;可口可樂關係企業Honest Tea的創辦人Seth Goldman說:100個媒體曝光(impression)機會抵不過一次令人回味的樣品體驗。
麥當勞的美國市場行銷處長Marta Fearon對樣品行銷多所肯定,在2月份免費送出McSkillet burrito後,單店銷售業績增長8%。Arcature行銷顧問公司的研究發現,80%的受訪者喜愛免費樣品更勝於coupons(折價卷),其中的三分之一會花錢購買他們所試用過的商品。樣品行銷成效立竿見影,不僅可以清楚地得知贈品發放後的銷售增長,若配合專屬網站的公開傳播,也可以進一步查詢登錄上網的人數。
經濟不景氣時,傳統的降價促銷活動不僅容易被競爭對手複製抄襲,壓低獲利空間,更挫傷品牌形象與權益。窮則變,變則通。免費商品迎合人性心理,拿捏得宜可拉近與顧客的距離,迅速提昇品牌親切感(intimate),創造營業佳績。錢要花在刀口上,讓消費者得到實惠,必有相當可觀的回報(repayment),何樂而不為呢?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免費大請客的促銷效益 (一)
品牌商品 樣品試吃
免費樣品試吃不再是Costco、Whole Foods、Trader Joe’s等食品雜貨零售商,或是行銷預算有限的製造商所偏愛的促銷模式,在當前低迷的經營環境,一些全球知名的企業如麥當勞、Starbucks、Dunkin’ Donuts等莫不舉辦類似的促銷活動,期待引起消費者、媒體和同業的關注。
為扭轉業績下滑的頹勢,星巴克CEO Howard Schultzt針對咖啡熱愛者的殷切期望,推出新鮮烘培,現場研磨沖泡的Pike Place Roast咖啡,藉以找回失落已久的咖啡熱情與口碑。星巴克於2008年4月7日破天荒的在全美國各門市同步推出免費的咖啡試飲活動,讓在早上9:00 - 9:30間來店的顧客,品嘗一杯8盎司口味清淡香醇的Pike Place Roast咖啡,藉以消除Starbucks咖啡有燒焦味的詬病。
麥當勞在2008年2月底以慶祝Leap Day(2月29日)的名義免費大請客,送出300萬份的McSkillet burritos;5月15日準備200萬份美國南方風味的雞肉比司其和600萬份的雞肉三明治,請顧客免費試吃。Dunkin’ Donuts於2月26日當星巴克關店歇業舉行咖啡師再培訓時,推出99美分的拿鐵咖啡以饗咖啡老饕;在4月15日的報稅日,舉辦買咖啡送甜甜圈的活動;5月15日趁著一年一度的冰咖啡日,免費送出400萬杯咖啡。一時之間品牌商品免費促銷的魅力展現無遺。
麥當勞免費大請客促銷新商品
圖片來源:麥當勞公司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股王不必氣餒
iPhone 3G帶來震撼,改變智慧型手機市場生態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其實股王不必氣餒,受到影響的不僅是手機製造商,連電腦一哥HP也被波及,HP隔天在德國柏林領先業界公開推出觸控式的TouchSmart電腦,但媒體的反應異常的冷淡,未見全面性的大幅報導。有人戲稱觸控電腦投錯胎,若是誕生在Apple旗下,行銷天才Steve Jobs必將再次掀起連篇的蘋果式品牌話題。
品牌籌建從擬定決心投入市場,到受人愛顧指名購買通常約可分為下列步驟:品牌生根、業界典範、區域性品牌、世界性品牌、消費者心中的理想品牌等階段實施。客觀檢視股王宏達電的品牌經營歷程,能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在業界闖出名號,成為同業不可忽視的對手,誠屬不易。在現有的基礎上,宏達電要想昇華成為世界級(world class)的品牌或消費者心中理想品牌的前三名,尚須培養品牌致勝的魅力,睿智調整行銷策略來應對。Nike和Starbucks曾經遭遇過類似的瓶頸;20多年前的品牌知名度與受消費者指名購買的盛況,僅侷限在所屬的領域與區域市場,在植入品牌優質的DNA後,分別請來籃球天王Michael Jordan與強化「Third Place」的獨特咖啡體驗後,漸次達到品牌營銷的高峰。
宏達電不必太在意短期股價的起落與品牌佔有率的起伏,如能與一個真正有know-how的品牌高手合作,採用正統的(orthodox)品牌營銷系統,如ETO多年前所創導的TBM(Total Brand Management),建立總體的(holistic)品牌經營機制,向下扎根,奠下基礎,再接再厲,假以時日必可與Apple、Nokia、Samsung等一比高下。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福特的前車之鑑 (四)
美國汽車公司的經營思維偏向討好華爾街,著重短期的帳面盈虧,疏於長期的企業體質強化與品牌經營,公司營運隨著外部大環境的景氣循環和內部產品生命週期的衰退,約8-15年有一次大起落。機會來臨時日進斗金,盲目投資,因循苟且,疏於綢繆未來,積極提昇企業總體競爭力。當經營環境丕變,產品光環褪色時,陷入經營困境而難以自拔;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是藉助政府紓困或是推出新車因應,讓汽車公司脫離險境,轉危為安;如此兩極擺盪,週而復始,無法跳脫傳統的巢穴而為人詬病。
如今動態多變的商業環境,品牌經營不應僅以廣告行銷為主的small brand,而應兼容包含企業體質、文化、競爭力的總體品牌營銷(total brand management)的BIG BRAND。欣聞台灣新銳汽車企業家嚴凱泰先生,不再自滿於長期仰賴日本廠牌買辦經銷商`(distributor)的角色,下定決心公開宣示創立自主(owner)品牌「Luxgen」的策略定位。福特汽車Alan Mulally small brand 與 BIG BRAND兼顧的品牌重塑案例可供借鏡。
優質的品牌應秉持TBM(total brand management)的要旨,內外兼修,內在的企業競爭力與外在的品牌形象不可偏廢,產品與服務並重,方能經得起時間的淬煉與市場的考驗,而贏得廣大消費者長期的垂青。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福特的前車之鑑 (三)
品牌重塑活動直接訴求汽車的各項特色,讓產品現身說法(by using one’s own experience as an example),透過親友的推薦與親身體驗,來改變消費者對福特品牌的刻板印象。強化汽車的科技感,領先業界與Microsoft合作開發結合藍芽和聲控技術在內的Sync先進車內娛樂裝置,導入telematics科技,讓駕駛能夠輕易的操作電腦或數位多媒體設備,如iPod、手機等。在記事式的(documentary)廣告中由福特員工訴說福特汽車近幾年來如何致力於品質,生態環境與科技的提升,呈現有異於往昔保守無趣的風貌。「Drive One」體驗活動,讓非福特品牌車主免費試駕福特汽車一週;贊助福特汽車車主邀請親朋好友在家裡舉辦「Ford Big Drive House Party」活動,話題圍繞在福特汽車的各項特點。這些創意活潑的營銷活動,對改善福特品牌形象,促進消費者購車意願,增加經銷商的訪客人數績效卓著,自2006年起消費者對福特品牌的正面評價提升20%。
迄今為止這些實質改善和品牌重塑活動已初見成果,媒體不斷地追蹤正面報導福特汽車企業重整的新聞;在嚴酷的經濟情勢下,超乎華爾街的預期,2008年第一季財報繳出獲利一億美金的佳績,贏得投資客Kirk Kerkorian的青睞,大舉加碼買進福特股票。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福特的前車之鑑 (二)
說來諷刺,Mulally是福特Taurus汽車研發專案的仰慕者,成功活用此專案模式使Boeing的商用飛機部門起死回生;今天這位飛機策劃師再度循用此一模式來急救福特汽車。他樹立領導威信,組訓經營團隊,針對執行者賦予權(empowerment)與責(accountability),大刀闊斧深入根本的問題開始整頓,整合全球資源,扭轉積非成是,各擁山頭的傳統組織文化;採用顧客導向藉以貼近市場的需來設計新車。在Mulally積極改革之下,福特汽車不論是組裝品質或產品設計皆能立竿見影,獲得長足進步。在JD Power and Associates 2007年的IQS(initial quality survey)調查中,福特汽車領先其他對手,證據顯示有五款汽車在評比類別中名列第一,14款汽車名列前三名;2008年的IQS報告, Ford品牌排名大幅躍進。RDA集團的新車TGW(things-gone-wrong)品質評比,福特汽車與日本的Honda、Toyota不相上下,2008年比2007年進步8%。2008年5月Strategic Vision 針對汽車的功能、設計、操控性和舒適性等評比所做的Total Quality Index報告,福特與Toyota並列第一,各獲得三項第一。
福特汽車的品質提升有目共睹
圖片來源:J.D. Power and Associates
品質形象 顧客認同
福特汽車雖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品牌,有形的產品質量已獲得專業評鑑機構的肯定,但無形的品牌形象與顧客忠誠度卻仍力有未逮。公司內部調查發現,將近90%的消費者對福特品牌有正面的認知,但僅有50%不到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考慮購買福特汽車,實際上登記購車僅佔美國市場的13%。2007年11月Mulally為Ford品牌重新起飛,禮聘曾經成功打造Toyota Scion品牌,北美Lexus汽車總經理Toyota集團行銷副總裁的Jim Farley前來主導福特品牌重塑形象的重任,著手一系列的品牌改造運動,整合廣告行銷資源,發展全球行銷平台,密切結合市場與產品設計,積極以全新的面貌與形象來爭取消費者的認同。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福特的前車之鑑 (一)
福特品牌 每況愈下
千禧年後日本汽車競爭力與日俱增,先後跨入SUV、minivan、pickup等市場,衝擊福特汽車的獲利;一連串Explore SUV爆胎事故後的大量召回,嚴重傷害品牌形象;加上美元疲弱,經濟前景晦暗不明,次級房貸風暴和節節高升的油價,使營運雪上加霜,陷入財務困境,經營績效衰退,企業體質疲弱的痼疾浮現。北美市場佔有率從1995年高峰的25.5%降到2008年初的13%,不斷地裁員關廠縮小產能,消極因應。
福特創辦人之孫William C. Ford被迫親自上陣操盤,繼任董事長兼CEO,推出「The Way Forward」的重整計畫,試圖扭轉乾坤,贏回消費者的信任,但成效不彰。2006年巨幅虧損達126億美元,不得已典當包括福特藍色橢圓形商標在內的所有資產,籌得230億元的重整基金,2006年9月刻意從Boeing挖角請來Alan R. Mulally,授命主持福特改造計劃。
Alan Mulally授命拯救福特汽車脫離覆轍
圖片來源:福特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