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品牌泡沫化的危機

品牌意識抬頭,品牌在企業組織中的重要性與日劇增。在歐美先進國家,品牌的價值在財務報表上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Millward Brown的研究發現,品牌價值在30年前僅占美國S&P 500市值的5%,現在已竄升到30%。1988年Philip Morris以129億美元買下Kraft食品,超出面值116億元,品牌資產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海峽兩岸品牌成為競爭的策略選項,面對經濟蕭條外銷市場萎縮,企業紛紛思考創立自主品牌,搶攻內銷市場來突破困境;短期內協助一、二家企業進入全球百大品牌(Top 100 Global Brands)之林更是政府施政的目標。



品牌泡沫化引人關注


分析Interbrand / Business Week 每年所公佈的全球百大品牌價值報告發現,約8成被調查的品牌,自2004年起其品牌價值皆呈穩定增長。但Young and Rubicam過去15年針對全球35,000個品牌的追蹤調查發現,消費者對對品牌的認知、信賴度及品質皆呈下滑趨勢;消費者認知的品牌價值與華爾街的解讀不一樣。2001年“優良企業“Enron因假帳醜聞而倒閉,最近在金融海嘯侵襲之下,知名品牌企業如雷曼兄弟、華盛頓互助銀行、AIG、花旗銀行、美國三大汽車等紛紛陷入經營困境,不是裁員歇業、請求急難紓困,就是倒閉被併購。品牌價值被市場過度高估,若泡沫化將有高達四兆美元的資產(為次級房貸的二倍)受到波及,為惶惶不安的金融市場平添變數。


品牌泡沫化除了投機客在背後推波助瀾,拉抬無實體資產(intangible asset)的價值外,企業忽視科技進步和媒體多元化,已改變消費者與品牌間的互動之事實,仍舊以20世紀“不斷媒體曝光“的舊思維來經營品牌;企業高層莫視品牌經營也是品牌泡沫化的重要因素。根據Interbrand與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ANA)針對118位高階行銷主管的調查發現,55%的受訪者無法明確地估算出品牌在企業內的價值;由於缺乏品牌對財務增長的具體數據,64%的受訪者表示品牌不是企業高層下決策時的考慮要點。


避免品牌泡沫化企業須回歸到品牌創立的初衷,不隨華爾街起舞;揚棄落伍、虛浮、注重表象宣傳的small brand經營模式,採用務實和表裡一致的BIG BRAND策略。從創業的初心找到品牌的核心價值(brand core),建構一個清晰而明確的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適時且適地的用合適的語彙與溝通工具,將品牌訊息與承諾傳達給目標消費群,組織上下用心 屢行承諾,將產品與服務快速的遞交到愛顧者手上,始終如一,絕不妥協。


品牌經營知易行難,細水長流, 慢工細活, 沒有終南捷徑;起步雖難,只要方向正確,上下一心,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與時精進,必將修成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