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化危機為轉機建立競爭優勢

華爾街金融海嘯影響所及銀行緊縮信用額度,消費者信心下滑看緊荷包,全球籠罩在經濟蕭條的陰影之下,除少數定位清楚的平價品牌(inferior brand )如Walmart、McDonalds等尚有差強人意的銷售成績外,大多數的企業皆面臨二、三十年來最嚴酷的挑戰,業務大幅縮水。耐久財(durable goods)的汽車亦無法置身事外,處處耳聞經銷商以低頭期款、零利率來削價競銷,甚至一些從不促銷的奢華品牌也加入戰局拉抬業績,但普遍成效不彰,無法吸引消費者登門造訪。10月份的汽車銷售報告顯示,不論本土或進口、平價或高級奢華車,無一倖免,皆出現嚴重的衰退。美國通用汽車第三季虧損25億美元,業績較去年同期衰退45%,為緊俏的財務雪上添霜;福特汽車下跌30.2%; Chrysler集團減少34.9%。 日本Toyota滑落23%,Honda減少25.2%,Nissan衰退33%。歐洲Mercedes-Benz下跌34%;Porsche減少50%。 美國三大汽車眼看無法渡過經濟寒冬,聯袂請求政府給予250億美元的緊急紓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國三大汽車如今市場有占率節節滑落,營收入不敷出,瀕臨破產是咎由自取,為過去錯誤的決策與因循苟且付出沈重的代價。美國汽車的經營者大多出自財務或業務部門,他們目光短淺,利益掛帥,為討好華爾街往往犧牲企業長期的體質改善與競爭力提升的投資,來換取短期的賬面利益。


70年代石油危機時美國汽車自視技術領先,漠視日本車廠以節能高品質小汽車叩關登陸的威脅,錯失積極的自我檢討,調整產品設計來因應。80年代沈醉在虛幻的市占率,未針對詬病已久的生產力下跌與產品品質不如人的老問題,提出徹底的解決方案,從此一路處於競爭弱勢。90年代日本汽車站穩小型車市場,美國業者又自我限縮,拱手讓出獲利微薄的小汽車市場,經營獲利豐厚的大型房車、SUV與Pickup市場,再次莫視品質、生產力、企業體質急待大幅重整的訊息。 經過二-三十年的學習精進, 90年代末期日本車廠在既有的品質與成本優勢下,積極本土化, 精準的掌握市場脈動與顧客需求,逐步推出大型房車、SUV、小貨卡車、油電混合車等蠶食鯨吞美國市場, 迫使美國三大汽車在北美市場節節敗退,市占率從70年代的寡佔到今日不到45%。


這波因油價飆漲、信用緊縮及金融海嘯所行成的經濟寒冬,美國汽車不勝負荷,讓贏弱、虛浮不實的體質原形畢露,出現前所未見的經營危機,個個為生存而疲於尋找財源救急。反觀日本汽車雖然也受到不景氣的衝擊,業績大幅衰退,修正年度營銷目標,但經營者趁機檢視體質,調整營運佈局。Toyota汽車眼看汽車產業即將邁入結構性的大改變,除了推出安全、內裝配備齊全的IQ超小型戰略車之外,在董事長渡編捷昭領銜之下成立特別委員會,未雨綢繆,針對未來的產業變化提出對應之道。Nissan汽車預見印度、中國的威脅,擬推出不到9,990美元的Versa新車來卡位。



質優的IQ迷你小車是Toyota汽車對抗不景氣的法寶

圖片來源:Toyota汽車


企業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living entity),脫離不開生老病死的宿命,難免會受到外部環境的衝擊或內部管理的疏失而陷入經營困境,危害生機。危機就是轉機,也是催化企業組織變革,檢討營運模式,提升競爭力,優化體質的觸媒。Toyota汽車自創建以來歷任領導人以精實管理原則(Toyota Way),逐步建立起高人三等,他人無可撼動的競爭優勢,面對市場的巨變而能屹立不搖。企業面對的競爭與挑戰永不歇息,高人一等的競爭優勢不可恃,隨時會被他人摹仿而喪失;高人二等的優勢無法持久而高枕無憂,易受到外部情勢的變遷而消失。精明睿智的企業家應審時度勢,見微知著,掌握機先,創造高人三等的優勢。


沒有留言: